岳飛悲劇帶給經理人的兩點警示
多年以前筆者在杭州游玩,偶然在當地的一本刊物上讀到一篇關于岳飛最終被宋高宗趙構與奸臣秦檜害死的文章,感悟頗深。尤其是岳飛遇害前的一些行為表現,對于經理人具有振聾發聵的警示作用。
那篇文章是作者查詢了大量野史資料后撰寫的。據野史資料記載:宋高宗12道金牌將岳飛招回臨安(杭州)后,尚沒有加害之意,因此也就未采納秦檜居心叵測的建議。相反,高宗雖然解除了岳飛的兵權,但卻給了他一個級別不低的閑職。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不給岳飛活兒干了。
然而,將軍出身的岳飛數十年征戰沙場,叱咤風云,而今突然閑下來沒活兒干,自然很是郁悶。于是,他整日邀三五好友,泛舟西湖,借酒消愁。如果僅僅是以杜康之名排遣心中煩悶之緒,高宗倒也不會怎樣為難岳飛。問題在于岳飛酒后多次散布的那些不恭的言論,令高宗無法忍受,再加之秦檜乘機讒言,于是問題變得復雜起來,岳飛大難臨頭。
據該文披露,岳飛多次酒后放言:“我13歲從軍,16歲擔任都統制(宋朝軍隊官職),戎馬半生。如果不是我連克敵兵,收復失地,高宗皇帝恐怕現在還在金軍大營中當俘虜呢。”岳飛酒后狂言,終于給秦檜以可乘之機,迫使高宗痛下決心,將其送上風波亭。
本文筆者以岳飛為例,決非有意貶低民族英雄,實乃想以史為鑒。畢竟英雄也是人,也有缺點、不足和失誤,而英雄的案例對今天的后人來說更具啟迪和警示。
警示一 :修煉是經理人的必修課。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遭遇“沒活兒干”在所難免。以毛澤東、鄧小平、岳飛三大偉人的案例分析,消極、彷徨、對抗是沒有出路的,只有積極應對、靜觀態勢、主動出擊,才能化險為夷,重新掌握主動權。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不斷提升個人的修養。只有人生境界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遭遇“沒活兒干”困境之時,才能從容做到“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就比如岳飛,如果在“沒有活兒干”時,積極應對、靜觀態勢,那么,當金朝大軍兵臨城下,岳飛就一定有機會被再度起用,從而實現收復河山之畢生抱負。
警示二 :個人目標一定要服從組織目標。岳飛的悲劇從表面上看,是因高宗不給其“活兒”干,在郁悶中酒后狂言所致,但實質根源卻是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發生了根本性沖突。岳飛的個人目標是“直搗黃龍府,迎接二圣還朝”。殊不知這一目標與高宗的目標直接發生了根本沖突。因為高宗的目標(即組織目標)是不想把“企業”做大,只要自己能安穩地做好“CEO”就行。而一旦“二圣”(董事長和前CEO)還朝,高宗的位子必然受到威脅,當然也就無法容忍也不允許岳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于是,在這場博弈中,最終出局的當然也只能是處于弱勢的岳飛(經理人)了。
對于經理人來說,岳飛的悲劇或許就是最好的鏡子。
- 上一篇:管理故事:牽牛花的悲劇
- 下一篇:在招聘中如何真正做到“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