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臺鞋業商會謀求新突破
如何在新時期下加強泉州與臺灣兩地制鞋行業的互補與合作?日前,泉州市鞋業商會和前來參加鞋博會的臺灣制鞋工業協會代表團打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高爾夫聯誼賽。賽后,雙方以及有關業內人士就日后的合作事宜進行了座談。而從松散型的交流互動,到實際項目運作,則成為今年兩岸制鞋行業合作的方向。
產品增值有待突破
林昭杰(臺灣制鞋工業同業工會理事長):如果要說這幾年臺灣的制鞋業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看看大陸制鞋業今天的發展就知道了。目前,臺灣制鞋業幾乎97%都在大陸投資辦廠。從最初的鞋材、成品鞋,到最先進的鞋機設備,都轉移到大陸,在大陸生根發芽。大陸順利地承接了臺灣的制鞋產業,但在提升產品附加值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突破。
泉州的制鞋業大多是從臺灣轉移或承襲過來的,而臺灣很多制鞋業的跨國投資經驗、生產管理經驗、研發經驗,很值得大陸鞋企借鑒,一定的資本運作加上先進的科研突破,相信在未來的十幾年內,泉州會產生一批真正的世界名牌。和臺灣本土所不同的是,正因為大陸有著廣闊的國內市場,十幾億的消費群體勢必能幫助這些品牌很好地成長起來。
壁壘也是提升機會
李玉中(中國皮革協會副秘書長):歐盟對中國的反傾銷,是貿易摩擦的集中表現之一。目前,我們皮革協會已經做出了若干的反應措施。不僅僅是在出口退稅方面,而且在有關優惠政策方面,也進行了一些調整,只不過目前效果還不明顯,企業的感觸還不是很深。但是我想告訴泉州企業的是,在外貿方面,今年乃至今后,環境會更加困難,壓力還會更大。
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增長、勞動力成本攀升、貿易摩擦……這都將挑戰我們企業的實力,也是今后發展不可回避的核心問題。而我的建議是,泉州的企業家,不妨將它看作是二次創業的機會,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提升產品的附加值等。泉州有著很多優秀的區域品牌,如果能和臺灣的制鞋業進行更廣泛深入的合作,雙方的受益將是全方位的。
有效利用臺灣機械
丁水波(泉州市鞋業商會會長):記得也是在一次座談會上,泉州市有關領導對我們說,泉州目前的經濟支柱,還是我們這些傳統產業。如何變勞動密集型為科技密集型?其實,泉州的制鞋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比如說,引進臺灣先進快速生產流水線,加強資源整合和流程再造。用機器替代員工,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解決了用工難問題;車間不再是鬧哄哄的,花園式的工作環境并不遙遠,車間工人8小時工作制的夢想也將實現。
目前,我們特步公司就從臺灣引進了這樣兩條流水線。實踐中,我們發現,不僅僅是引進設備,而且引進他們的技術和人才、管理同樣重要。如何更有效地運用臺灣高新制鞋技術,這將是我們兩地商會未來合作的重中之重。
健康是鞋業發展方向
林昭杰:說實話,制鞋行業賺的都是辛苦錢。一雙出口鞋,利潤我想在座的大家都知道,是越來越薄。作為一名制鞋行業的企業家,白天要在公司主持工作,晚上回家都還不得安寧,時時要想著如何在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更好地生存和發展。所以我說,就制鞋行業來說,世界上沒有人做得過我們中國人,在美國,他們的運動鞋,都是委托其他地區進行OEM生產的;在印度、印尼等亞洲國家,盡管他們也在追趕,但我相信,中國人的吃苦耐勞和聰慧,也不是他們所能趕上的。
因此,健康,對我們這一行業的人來說顯得尤為重要?纯次覀冞@群老頭子,年輕點的,已經60多歲了;年長的,比如說我們宋老,已經85歲了,依然活躍在這一行業內。打打高爾夫,經常鍛煉,才是我們真正的法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