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鞋之都突重圍 打造國際資本角逐的磁場
3月13日,崇州市懷遠鎮42歲的農民馮云松在家門口與武侯區勞動局簽訂了勞動用工協議,將在武侯區的西部鞋都工業園就業。從去年9月開始,武侯區的上千家鞋類企業向中國女鞋之都“一都兩園”中的崇州和金堂轉移,武侯區不僅要反哺資金幫助兩地建設園區,還要幫助培訓熟練技術工人。在武侯區區委書記劉守成看來,雖然從眼前利益來看武侯區是吃虧了,但從長遠發展來看,武侯區并未吃虧,而是實現共贏。
由狹小的城區向外延伸,武侯區突破了束縛中心城區發展的有形和無形的“圍墻”:突出發展空間之圍,使產業梯度轉移有了穩定的后方,為二三產業升級、最大化利用城市有限資源打開了一扇門;突出產業之圍,現代服務業提檔升級,為武侯區持續發展增強了核心競爭力;突出城郊形態之圍,通過產業和資源有效聚合,武侯區正在消除城郊接合部傳統的“亂局”和“梗阻”,形成新的城郊接合部形態。
大統籌、大騰挪、大融合,武侯區新的發展格局在主動突圍中輪廓初現。
空間突圍——取舍
彈丸之地的舞步
武侯女鞋在2000多畝的彈丸之地上跳舞,狹小的空間讓舞步顯得有點局促。高基數如何能夠實現持續高增長、優增長?區域聯動的大統籌,看起來表面上是武侯區在支持二三圈層縣市,實際在給武侯區產業轉移找“下家”,既落實了市委、市政府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又解決了武侯區產業發展中的空間難題。
站在中國女鞋之都管委會的辦公室向外眺望,4條放射狀的道路兩邊,貿易中心、展示中心等已初見雛形。園區扇狀延伸,視野之外, 是兩個基地崇州和金堂。
2006年,武侯女鞋的產值從3年前的50億元上升到了150億元。年產皮鞋1.2億多雙,大小企業1500多家,平均每家企業的生產用地不到2畝。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鞋業每100元的成本中,有20元是人力的成本。而就產出來看,在武侯區貼牌生產國內外的名牌,每雙200多元的品牌鞋只能賺取十幾元的加工費。武侯女鞋在2000多畝的彈丸之地上跳舞,狹小的空間讓舞步顯得有點局促。
不僅要高增長還要優增長
近年來,武侯工業用地每畝已經上漲到了150萬元,大量的小企業在市場杠桿的驅動下,迫切需要向外轉移。隨著產業的不斷升級,女鞋這個富民產業如何從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集約型增長?
鞋業只是武侯區尋求突圍之路的一個側面。
武侯區地處我市中心城區,面積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多萬人,2006年全口徑財政收入34億元。GDP增長速度在五城區中與錦江區、青羊區并列排名第二位。 高基數如何能夠實現持續高增長、優增長?武侯區想謀求產業效益和資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
“困擾我們的是資源。”在武侯區區委書記劉守成看來,中心城區靠資源供給和政策扶持粗放發展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不適應新的發展需求,單靠區域內部的統籌,不能解決發展中的難題。
預留20年的發展空間
2006年9月,中國女鞋之都建立,武侯區贏得崇州市、金堂縣這兩個具有制鞋業發展優勢地區的認同和積極參與;用“統籌”整合鞋業發展的土地、人力、能源等資源,武侯鞋業在市場的大潮中長袖起舞!拔浜罱ǘ肌,要做品牌高端,打造成為鞋業產業的研發、總部、貿易、物流、服務和品牌展示的產業之都。新型產業空間定位,為武侯女鞋預留了未來20年的發展空間。武侯區開始進入品牌化的時代。
中國女鞋之都鞋都管委會主任曾錦戈認為,隨著一都兩園的建設,武侯鞋業產值從150億元提高到1000億元,可以縮短到3—5年。武侯區作為成都女鞋的樞紐,不僅要做西部女鞋“腦中心”、中國女鞋的“腦中心”,更有信心做全球鞋業的“腦中心”。 從去年至今,上百家品牌企業入駐中國女鞋之都,法國、英國等國的制鞋檢驗機構進入,武侯女鞋卡美多將登陸成都的伊藤洋華堂等大型百貨店 。
區域聯動的大統籌,看起來表面上是中心城區在支持二三圈層縣市,實際在給武侯區產業轉移找“下家”,這既落實了市委、市政府城鄉統籌的要求,又解決了武侯區產業發展中的空間難題。主動融入成都大統籌戰略,武侯區獲得的不只是鞋業發展的廣闊空間。區域聯動的大統籌,給武侯帶來的不僅是勞動力資源的持續儲備,在招商引資、干部轉念轉變上,武侯的實惠更多。
取與舍之間,得與失其實互相轉換。地騰出來了,武侯區現代服務業一下子天寬地闊,風景無限。
產業突圍——裂變
服務業“羊群”的回報
地處人民南路的凱賓斯基酒店,在蓉外商和大型公司年會的上選之地,大小會議室需要提前預定,2006上繳稅收年超過上千萬元。
伊藤洋華堂雙楠店,三年前的稅收僅為800萬元,2006年稅收達到4000萬元。停車場租賃拍賣價格達到30多萬元。
中心城區土地寸土寸金,產業效益是邊遠地區的成百上千倍,要讓有限資源發揮最大價值,需要發展產業高端,合理規劃產業內核。2006年,武侯區現代服務業占財政收入比重已超過80%,第三產業增加值速度在五城區排名第一位。2007年,武侯區第一批40個骨干重點建設項目中,服務業項目總投資33.6億元,占了總投資的1/3,如果加上商業地產項目,總投資超過100億元,F代服務業的“羊群”需要更多的凱賓斯基、伊藤洋華堂。
打造國際資本角逐的磁場
2006年,武侯區第五次黨代會提出,未來五年將武侯建設成為“城鄉統籌質量最高、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社會和諧環境最優的現代化中心城區”。武侯區正在編制城鄉統籌規劃,將從產業布局、城市形態、區域功能配套等方面進行科學規劃,使城市升值,讓區域價值得到有效提升。
對中心城區而言,加快產業提檔升級,需要提高單位投資強度和產出回報率。武侯區要在優化產業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強化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激發發展生機與活力等四個方面取得突破。
突破的關鍵就在現代服務業。
在人民南路商務區改造中,武侯區已經嘗到服務業的甜頭。省博物館原有用地最初拍賣時,估計每畝最多能拍幾百萬元,而最后的拍賣價為每畝1780萬元。武侯區商務局有關負責人認為,這么高的價格,企業敢舉牌,說明對人南科技商務區有充分信心。
隨著項目建設和招商活動的逐步推進,人民南路科技商務區成了國際大資本角逐的磁場:美國圣達特集團落戶該區投資3億多元按照國際標準打造一家五星級酒店;全球酒店管理業巨頭萬豪國際集團斥資打造一座現代高檔五星級酒店;法國雅高集團下屬的宜必思科華店投入建設……一個以國際化為特色的科技商務中心、總部經濟集群帶正日漸成熟。
進城者“驛站”鳳凰涅槃
2007年,裂變的焦點投注到了紅牌樓商圈。
上世紀90年代,隨著二環路的修建,紅牌樓地區的商業規模不斷發展,在家具和汽車汽配等產業的帶動下,紅牌樓成為成都市繁榮一方的區域,與荷花池南北呼應。2006年,紅牌樓街道辦事處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3.35億元,居全區街道之首;可其中,汽配業企業上繳的稅收不到200萬元。
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帶來的是粗放的繁榮。
由于家具等科技含量低的產業門檻低, 紅牌樓一度成為“進城者”的“驛站”,城鄉接合部具有的“臟亂差”等弊病,不僅降低了紅牌樓的價值潛力,失去了一些大資本的駐足開發;大量零散資本和商業形態,為政府統一規劃和吸引大資本介入開發帶來了難度。在川藏路沿線,投資商認為,口岸好,拆遷成本高,而開發綜合升值潛力難測,風險大。
規劃滯后,紅牌樓地區的城市形態也面臨著大換血。在二環路武侯段區域,紅牌樓地區是武侯區城鄉接合部的斷層。改造紅牌樓、打造紅牌樓,打通川藏路和武侯區南部發展“瓶頸”,扭轉紅牌樓地區無序開發造成的后患,成為了武侯區委、區政府“十一五”規劃和“三新”突破年的工作重點之一。
規劃中的紅牌樓商圈不僅擔負著提升武侯新型服務業的重任,更是這個地區若干年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和龍頭。它所承擔的不僅是武侯商業發展的升級換代,更是武侯產業結構調整、城市空間優化的重要節點。
紅牌樓在“鳳凰涅槃”中重生。如今的紅牌樓,已經成為了新的投資洼地。目前,在建項目達到13個,和新型城市配套的2個社區醫院、2所中學、5所小學、6所幼兒園、8個農貿市場、70畝主題公園也將陸續建成。
在武侯區看來,以紅牌樓為代表的六大商圈,不只是發展產業,更包括社會事業的提檔升級,帶來的是城市更漂亮、功能更完善、老百姓生活更舒適、區域發展更持續。
城郊形態突圍——融合
打通一二圈層的“腸梗阻”
城市化的波輪一圈圈向外擴散,中心城區城郊接合部如何從“灰色過渡帶”向“綠色過渡帶”轉變?在武侯區,涉農區域正進行城市再造,全面入城。
今年3月初,武侯區在城郊接合部街道安裝路燈,一期工程涉及金花橋、簇橋等5個涉農街道辦事處轄區內的24條道路,街道總長10公里,投入資金約200萬元左右。
戶籍制度改革,讓農民身份進了城;可要讓城鄉接合部涉農地區的居民生活方式也進城,需要從基礎設施、城市管理、持續就業到觀念轉變等,全面入城。2004年,武侯戶籍管理已提前實現城市化。但在成都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部分非城市建設用地區域不以耕作為主要生活收入來源的農民仍然存在。
灰色過渡帶變綠色過渡帶
對中心城區而言,城郊接合部要融入城區,需要徹底解決“腸梗阻”現象,暢通一二圈層之間的融合通道,防止新的城郊接合部攤“大餅”。2006年,一知名商貿企業入駐武侯區城郊接合部的晉陽商住商貿發展區,建設城西最大的最大購物中心。困擾五大花園片區居民多年的購物難問題,得到徹底解決,開始了城市功能整合的“變臉”。
為讓城郊接合部從“灰色過渡帶”向“綠色過渡帶”轉變,武侯區以新型城區的標準來規劃、建設、管理涉農地區。
按照新一輪城市規劃,武侯區所有的轄區包括現在的涉農街道辦事處,都將是中心城區的一部分。2007年,武侯區結合未來城市及經濟、產業發展的要求 ,組建非城市建設用地區域規劃建設推進辦公室、產業規劃及推進建設辦公室、舊場鎮改造推進辦公室、土地征后實施及閑置土地處置辦公室等四大推進辦,在簇橋、金花橋、機投三個涉農區域,將通過規劃帶動,細化功能區分,實現產業結構及城市形態的全面升級。
補齊城市公共設施的短板
打破原有的城鄉界限,需要補齊城市公共設施的“短板”。
簇橋,武侯區城鄉接合部一個繁榮的小鎮,人口達到20萬人,臨近中國女鞋之都,卻沒有一家星級賓館和大型綜合商場。居民休閑的公園、綠地稀少。身在小城中,居民還盼望著進城。與簇橋類似的還有金花和機投,場鎮破舊,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而這三個區域的實際人口總和達到30萬人。
今年初,武侯區將占武侯區總面積的1/3還多的簇橋街道一分為三。同時,在三個涉農區域,城市再造的系統工程全面啟動。武侯區提出,針對簇橋區域內零星地快的實際情況和現有設施,進行局部改造,在小型地塊主要以文化休閑廣場、建筑藝術小品及園林綠化加以點綴;對機投,則以本地區歷史文化為依托,建設高品質人居環境區域;在金花橋,將新型城市功能與川西民居文化重疊。
“對中心城區的武侯區來說, 涉農地區的城鄉統籌,不只是農民身份的轉變,不只再是一個城與鄉的空間界定,而是將這種科學發展的方法貫穿到武侯區全面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實踐中!蔽浜顓^有關負責人說。
突圍,始于遠見
在發展的潮流中,不進則退。
其實在成都的中心城區中,武侯區的發展一直處在第一流。發展態勢不可謂不好,發展潛力不可謂不大。這些優勢和潛力,武侯區委、區政府看得明明白白,如同成都的優勢和潛力,市委、市政府看得明明白白一樣。但要又好又快發展,就不能光看見,更要有遠見。
有人曾問過市委主要領導一個問題:如果成都不按城鄉一體化的思路來規劃和發展,會是什么樣子?市委主要領導回答:一派繁榮,但是不是可持續的繁榮?這要打一個問號。
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始于發展的遠見;武侯區突圍,同樣始于遠見。從這個意義上說,武侯突圍,不是因為害怕衰落,而是為了提高城鄉一體化水平,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正是由于突圍,武侯區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中,使城市產業發展、資源利用、城郊接合部形態整合,謀求區域綜合效益的最大化。
進入城鄉一體化發展新階段,中心城區如果不增強輻射和帶動功能,不僅影響我市城鄉統籌的質量,也將延緩該地區今后的持續發展。跳出城區布局發展空間,就能在更大范圍內打破行政區劃界線實施區域統籌,統籌協調推進“三個集中”、“三大工程”;跳出資源和政策扶持的粗放經營,就能根據本地區發展實際,突出產業的內核,搶占持續發展的制高點;跳出城市化自發向外擴張的“波輪”現象,消除城郊接合部的梗阻,就能有效推進涉農地區與城市文明全面接軌。
武侯突圍,拓寬了區域大統籌的視野和空間。三個“突圍”,帶來的不僅是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城市資源的高效利用,城郊接合部與城市文明的無縫對接,而且還使中心城區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中,更自覺地擔當起輻射帶動的使命,在更大區域范圍內增強全市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綜合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