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和勞動報酬穩步提高
2006年,是江蘇“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全省各地秉承“就業優先”、“富民優先”的要求,采取多種有效措施,促進就業人員及勞動報酬水平雙增長。年末全省城鄉就業人數達到4564.76萬人,比上年增長54.64萬人。從城鎮單位來看,就業人數、勞動報酬水平均穩步提高。
一、城鎮單位從業人員保持快速穩定增長
全省城鎮單位從業人員繼續保持穩步增長,截止2006年末,全省城鎮單位從業人數達679.37萬人,比2005年末增加50.55萬人,增長8%;其中,在崗職工年末人數達645.71萬人,同比增加42.78萬人,增長7.1%。
從業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達196.67萬人,增長14.3萬人,增長7.8%,增速略低于從業人員增速。女性從業人員達292.49萬人,增加27.55萬人,增長10.4%,增速快于從業人員增速。聘用的港澳臺及外籍人員達到9873人,比上年增長近千人。在聘用的港澳臺及外籍人員中,制造業單位達8784人,占到90.1%。
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從業人員繼續減少。2006年,城鎮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從業人員為:279.35萬人和35.52萬人,分別比上年減少4.4萬人、3.18萬人;其他單位從業人員繼續大幅度增加,增幅達到33.97萬人,年末其他單位從業人員達364.5萬人,占全部單位從業人數的53.7%。
分單位性質看,企業、事業、機關從業人員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尤其是企業單位人員增長迅速。2006年,企業單位從業人員比上年末增加47.49萬人。事業、機關單位分別增加1.79萬人和1.27萬人。
分行業看,在19個行業門類中,制造業從業人員增長最多,達39.28萬人;其次為建筑業,增加10.24萬人。增加超過1萬人的行業還有:教育增加1.58萬人;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增加1.42萬人。
分地區看,蘇南五市(寧、蘇、錫、常、鎮)從業人數增長較快,增長最多的蘇州市,年末從業人員同比增長達到10.13萬人。充分體現了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優厚的待遇對就業的吸引作用。
單位新增人員中,從農村招收、錄用的大中專技校畢業生、從城鎮招收所占比例較大,分別達到:34.2%,29.2%,17.5%,三者合計達到80.9%。其他來源所占比例較小。
在單位從業人員穩步增長的同時,離崗職工人數繼續減少。年末離崗職工人數為53.93萬人,比上年減少12.42萬人。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企業轉制的逐步到位,從2005年開始,江蘇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已由持續下降轉為穩步上升。企業單位從業人員快速增加以及經濟發達地區從業人員增長較快,一方面說明經濟的持續良好發展,為促進就業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江蘇在建設全面小康進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業優先”的理念得到較好的體現。
二、勞動報酬水平保持穩步提高
2006年,全年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達23657元,比上年增長13.3%;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達到23782元,比上年增長13.5%;穩居全國第七位,低于上海、北京、西藏、天津、浙江、廣東。職工平均工資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781元,平均工資增長速度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9個百分點。
分經濟類型來看,國有單位、集體單位、其他單位平均工資均保持較快的增長,全年平均工資分別為:28722元,15550元,20691元,分別增長16.5%、19%、12%。
分企業、事業、機關來看,其全年平均工資分別達到:21492元,26462元,37015元,增長分別為:13.21% 、16.2% 、13.4%。
19個行業的平均工資均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平均工資增速超過全省平均增速的有11個行業,分別為:金融業,采礦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教育,批發和零售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房地產業,建筑業,科研技術服務地質勘查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
在從業人員勞動報酬和職工平均工資穩步上升的同時,離崗職工平均生活費保持了相當的增長速度,比上年增長13.2%,達到6518元。其中,內部退養職工的平均生活費增長10.2%,達到9271元。
全省工資水平穩步增長主要得益于經濟效益的提高。據統計,2006年江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比上年增長超過三成,虧損企業虧損額比上年下降8.4%。工業經濟朝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職工工資得到提高。各級勞動部門加大督查力度,強化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在收入增長、社會保障和拖欠工資等方面嚴格執法,把工資指導線政策落到實處,積極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使廣大企業職工工資水平的穩步提高得到切實保障。另外,機關、事業單位目標責任獎在上年基礎上有所增加,也拉動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相對提高。
三、單位就業和勞動報酬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的來看,江蘇城鎮單位就業、報酬均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發展良好。但也存在著一些結構性方面的問題。主要有:
(一)勞動就業方面
首先,傳統產業,主要是制造業、建筑業仍然承擔著吸納就業人員的主要任務,而第三產業單位吸納就業人員的能力仍需繼續加強。全部城鎮單位從業人員中,從事第二產業的就業人員達到355.8萬人(其中,制造業單位從業人員即達290.85萬人),而從事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員僅為308.93萬人。從事第三產業的人員所占比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其次,單位新進入人員中,招收的大中專技校畢業生占的比例為29.2%,所占比例較小,說明城鎮單位吸納學校畢業生就業的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同時也說明,現行的院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并不能完全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存在結構性偏差。
第三,專業技術人員增長速度低于從業人員增長速度。江蘇單位從業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占28.9%,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實際上這與江蘇的經濟、社會發展地位并不相符。特別是,分單位性質來看,與國有單位相比,其他單位中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嚴重偏低。國有單位中,專業技術人員比例為43%,而其他單位中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僅為18.2%。從長遠來看,勢必影響到單位的創新、發展以及從業人員勞動報酬增長。
(二)勞動報酬方面
首先,不同單位勞動報酬差異較大,突出表現為不同行業工資差距很大。統計資料表明:平均工資水平最高的行業仍然集中于壟斷程度較高行業。從細行業來看,平均工資最高的行業為:證券業,63553元;煙草制品業,62677元;成為全省僅有的全年平均工資超過60000元的行業。平均工資水平最低的是從事農業的城鎮單位,僅為9110元。最高與最低的差距近7倍。與此相應的是,江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間工資水平差距也較大,分別為:10198元、19048元、26799元。
其次,在國有單位中,表現為不同級別單位其工資水平差距較大,分中央、省、省轄市、縣及縣以下四個級別來看,其平均工資分別為:36658元、33396元、33584元、23922元,差距最大為1.53倍。在企業單位內部作比較,私營單位、集體聯營單位工資水平較低,國有獨資、股份有限公司、外資單位較高,差距最大達到2.57倍。
第三,省內不同地區來看,平均工資水平較高的地區位于蘇南,相對較低的位于蘇北,近幾年蘇北地區的工資增長速度快于蘇南,地區間工資水平差距正在逐步縮小,但是仍然偏大。另外,還要看到,江蘇蘇南、蘇中部分地區正逐步顯現“用工難”的現象,技術對口的熟練工面臨緊缺。同時,由于大量單位集中于這些地區,用工方面的競爭也日益顯現,如不加以適當引導,全省工資的地區差異將面臨進一步擴大的可能。
四、幾點建議
(一)加強勞動信息發布,強化對就業工作的指導
職能部門要建立崗位需求調查制度,定期發布地區崗位需求狀況,對勞動技能培訓、大中專院校專業設置加以引導,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避免一哄而上,人員向某些特定的領域、行業過分集中,從而減少結構性失業、就業不足的發生。
(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給予適當優惠措施
一是要充分挖掘現有第三產業吸納就業人員的潛力;二是要鼓勵創新,幫助、扶持新行業的發展,特別是新型服務業的發展。充分發揮服務業就業彈性高的特點,擴大就業機會。
(三)加強調控監管,努力縮小行業勞動報酬差距
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規范勞動報酬、職工工資的范疇。對于既有的壟斷行業的高收入,要采取有力的調控措施,避免收入水平繼續不合理擴大。其次,對低收入行業,要強化技術改造,提高技術含量,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意識。只有提高生產效率,才能從根本上促進提高該行業生產、收入水平。
(四)實施分類指導,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但是,如果僅僅依靠經濟的發展來自我完成產業升級,速度將會變慢,距“又好又快”相差甚遠。根據“十一五”規劃的大框架,及早制定具體的地區、行業發展詳細規劃很有必要。針對全省各地的特點、優勢不同,要制定適合當地的、優勢互補的、適當超前的發展計劃。從蘇南地區看,經濟發展基礎較好,高素質人員比較集中,應加大向高科技、資本密集形產業轉型力度。從蘇北地區看,就業人數相對較低,促進就業要優先于提高收入水平。因此,應當繼續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充分利用全省推出的南北結對促進發展的機會,吸納產業、就業的轉移,形成自己的特色。
- 上一篇:高薪泡沫浮現保險業 人才爭奪戰推升薪酬
- 下一篇:富士康的工人加班費該由誰來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