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業 在“競合”中升華
產業動向
加入WTO以后,風云多變的國際市場使中國制鞋業逐步走向成熟。在這種大背景下,2005年以來,國內制鞋行業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動向。
加強國際合作
生產經營方面,近年來國內制鞋企業普遍加強了與國際品牌之間的合作。如森達集團投資6億多元在上海建成了國內現代化、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出口皮鞋生產基地,與40多個國家的100多家國際鞋商建立了合作關系。
橡膠原材料方面,業內正著手建設跨國橡膠產業基地。目前國內用于生產鞋的橡膠年消耗量為15.3萬噸左右(其中各類合成膠占27%)。近年來中國橡膠工業發展迅速,耗膠量逐年大幅遞增,但資源緊缺瓶頸日益突出,其中進口天然膠占2/3以上。為緩解國內橡膠原材料緊張局面,海南農墾和云南農墾以及一些上規模的橡膠企業,紛紛和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緬甸、越南、老撾等國家進行跨國合作,建設海外橡膠生產基地。此外在國內現有橡膠產業的基礎上,海南、云南農墾正通過更新老膠園,培植、擴建新膠園,科技促高產等做法,來促進國產橡膠高產穩產。
接納國際文化
近年來,國內制鞋業開始注重接納國際時尚元素,學習國際貿易游戲規則。像森達、雙星、百麗、奧康等國內知名品牌都已在國內外設立研發中心,在技術工藝、產品款式上根據市場和潮流的變化不斷加入流行元素,從而推出最新時尚的鞋類新品種。
采用信息技
制鞋業是典型的傳統產業,但同時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充滿了期待。雙星集團目前在全國約有近5000家連鎖店,已基本實現了營銷網絡化微機管理。森達集團投資1000多萬元與加拿大杰雅公司合作,用3年時間全面建立了ERP管理系統,以保證對擁有1000多萬雙鞋全球銷量的生產、營銷系統實行全面高效地跟蹤對接,以信息流掌控物流和資金流,縮短運營的時間。
積極應對反傾
針對來勢兇猛的歐盟鞋類“反傾銷第一案”,中國商務部、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有關協會及各級地方政府均予以高度重視。本輪歐盟反傾銷調查的我國最大的勞保鞋生產企業——浙江賽納集團有限公司,進行了積極應訴。據浙江瑞安鞋革協會的報告顯示,目前歐盟已撤消了對賽納集團的投訴,賽納應對反傾銷初戰告捷。
生產基地戰略西移
東部沿海一帶的鞋業發展迅猛,近幾年來廣州、溫州、泉州的鞋企已過于集中,逐漸形成了電力短缺、化工原材料和勞動力資源緊張的局面。在國家開發西部戰略的帶動下,許多東部制鞋企業為了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開始采取西移戰略。如雙星集團于1999年就在河南汝南縣投資1.7億元建成了現代化的硫化鞋廠,2005年又投資3億元并擴充300畝土地建成了橡膠產品工業園。1998年雙星在四川成都建立了生產和營銷一條龍的雙星西南總部,提升了雙星鞋在中國中西南部的影響力;溫州紅蜻蜓集團宣布,將于近幾年內連續投資2億元,在重慶銅梁縣打造中國西部鞋業基地;廣西部分縣市級政府正積極向浙江溫州、瑞安等地的制鞋企業招商,其中瑞安制鞋工業西移的戰略調整正在醞釀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