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業苯危害的源頭竟來自包頭水
隨著一項科研成果的誕生,“膠粘劑是導致制鞋業中苯污染的罪魁禍首”這一定論被打破了。記者昨天獲悉,鹿城區衛生局、科技局歷時3年共同研究的結果顯示,目前制鞋業苯危害的主要源頭,是用于鞋革外樣定形的包頭水。
制鞋業是鹿城區的主要支柱產業,全區約有各類大小制鞋企業2000家,目前有近4萬人從事鞋類生產。在鞋類生產工程中,需要使用苯及其同系物作溶劑的膠粘劑,因而容易由苯污染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一直被有關部門列為重點監視的制鞋業職業病。2003年1月,鹿城區衛生局、科技局聯合立項《制鞋業職業病現況調查及防治對策研究》課題,向700家制鞋企業發放調查問卷;抽樣調查、檢測142家制鞋企業車間、倉庫等1522個檢測點;抽檢鞋用化學品市場及制鞋企業車間20種常用鞋用膠粘劑、處理劑。
經過層層檢測,讓科研組感到意外的是,在送檢的20種常用鞋用膠粘劑、處理劑中,19個樣品未檢出苯,1個含苯的樣品其苯含量也符合國家標準。但在調查中,他們確實發現被抽查單位的空氣存在苯超標。超標的苯到底來自哪里?最后,經過再次現場調查檢測,科研組發現制鞋過程中使用的包頭水,苯含量竟超出正常值61.5%;同樣,清潔劑和快干劑也存在苯超標現象。
據了解,長期以來,制鞋用膠粘劑和處理劑一直是公認的制鞋業苯危害源頭。但近年來隨著有關部門監管力度的增強,企業安全生產意識的提高及鞋用化學品的技術革新,膠粘劑和處理劑已不再是造成苯污染的直接原因。
鹿城區衛生部門根據最新研究結果,近期將對轄區內制鞋業的職業病防治策略進行調整,并及時提醒從業企業,針對包頭水苯危害,改進技術工藝,生產替代性產品或低毒、無毒產品;盡可能改善生產環境,加大車間空氣流通;加強制鞋工人自我防護工作;開展定期體格檢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