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摩擦:2007年中國外貿必須承受之重
2006年我國已遭遇諸多貿易摩擦
從某種角度來說,世界貿易歷史就是一部此起彼伏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利益沖突的摩擦史,在不斷的摩擦和產業轉移中,新的貿易力量不斷出現。目前我國正處于制造品占據比較優勢的階段,作為世界大市場的一支規模龐大的新興力量,對原有的世界貿易格局正在產生的改變,勢必威脅到原有格局的受益者,由此可見,我國紡織品貿易摩擦只是中國加入WTO后的第一個前哨戰,今后隨著我國比較優勢產業的不斷提升,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以及特保的案例將會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
據商務部公布的年終報告顯示,2006年,共有25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特保調查86起,同比增長37%,涉案金額20.5億美元。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形勢日益嚴峻。
值得一提的是,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始終堅持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立場,積極妥善應對貿易摩擦,維護了我國廣大企業的合法權益,取得了積極進展。據《人民日報》相關報道,在我國遭受的反傾銷案件中,2006年裁決的共48起,其中16起以不采取措施結案,5起獲得市場經濟待遇和低稅率,合計21起,占44%。
2007年對外貿易摩擦將有增無減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深,給我國創造出了更多的貿易機會。但中國企業“走出去”后,又不可避免地要觸動地區原有壟斷利益集團的利益,貿易沖突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2007年初,中國科學院預測研究中心發布了題為《2007年我國進出口形勢分析與預測》的研究報告。報告不僅預測今年我國貿易摩擦形勢依然嚴峻,甚至預計在今后若干年中我國仍將是貿易摩擦的高發區。
中國科學院預測研究中心主任汪壽陽研究員表示,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出口仍將呈現出持續快速增長勢頭,發生在我國傳統優勢行業如彩電、服裝、鞋帽等行業的貿易摩擦,仍將在我國與發達國家間的貿易摩擦中占據主導地位,但從長期看將呈現下降趨勢。
2007年我國外貿進出口還會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由于出口產品大多缺乏國際競爭力,加上政治因素引申到經貿領域,今后我國外貿出口遭受的貿易摩擦和貿易壁壘將有增無減。
1、反補貼措施的使用將日漸頻繁,我國必須予以防范和積極應對。到2007年1月14日,已經有66個國家承認我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很可能面臨反補貼訴訟,況且已有先例。
2、WTO成員援引中國加入WTO議定書第16條(即“過渡性產品保障措施”)對中國發起的特保調查將進一步增多。美國已經開始試用,其他國家也在虎視眈眈。
3、中美之間的知識產權爭端還會繼續演繹,美國對我國保護知識產權的力度并不是很滿意,這也預示著中美知識產權爭端遠未結束。另外,美國把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歸咎于我國的匯率問題,屢屢施壓,中美之間關于匯率的紛爭一時也不會完結。
4、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還會面臨更多的貿易摩擦,我國雖然與歐美達成了協議,但其他國家,尤其是一些發展中國家,還會提起“紡織品特!绷刚{查。有些國家已開始主動要求與我國進行談判,要求我國主動采取限制措施。
各國與我貿易摩擦情況不一
。1)與發達國家的摩擦集中在新興行業 中科院的這份研究報告指出,新興優勢行業,如鋼鐵、汽車、通信設備、化工產品將會成為我國與發達國家貿易摩擦中的新熱點。發達國家對涉及這些行業的貿易爭端更容易采取貿易保護手段,以維護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優勢地位。
中科院研究人員認為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以美國和西歐國家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已經跨越了工業經濟時代,第三產業已經取代制造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當前世界制造業的重心轉移到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地區。因此,在新的國際貿易格局中,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地區呈現出進口生產資料、出口生活資料的趨勢,因此在國際收支的經常項目帳戶上處于順差。當價格具有明顯優勢的消費品進入歐美發達國家的市場時,會給歐美發達國家的“夕陽產業”造成一定的沖擊。因此,這些行業的從業者往往要求政府采取一些貿易保護措施,以削弱發展中國家建立在廉價勞動力基礎上的競爭力。相對其他制造業大國而言,我國商品的出口規模相對較大,因此更容易成為貿易保護措施針對的對象。
(2)與發展中國家的摩擦集中在傳統行業
近年來,諸多事實表明,一些同樣以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經濟支柱的發展中國家緊隨發達國家之后,頻繁對我國發起貿易摩擦,使我國貿易摩擦所涉及的國家和商品范圍呈現擴大趨勢。
中科院的這份研究報告指出,在傳統優勢行業,我國可能面臨其他一些以制造業為主的新興發展中國家的挑戰,我國和這些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將可能加劇。
中科院研究人員分析指出,捷克、土耳其、烏克蘭等一些東歐國家和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國家及印度等亞洲國家,與我國同屬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同樣以制造業為主,因此與我國在經濟結構上缺少互補性,其國內支柱產業容易受到我國產品的沖擊。同時,這些發展中國家既不是主要資源輸出國,又不是科技發達國家,容易形成較大的貿易不平衡。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最早始于土耳其。近年來,巴西、印度、烏克蘭等發展中國家的企業頻繁申請對我國出口的商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所涉及產品范圍較廣,包括紡織品、軸承、卷尺、光盤等,值得政府決策部門警惕。
- 上一篇:中國鞋如何擺脫“囚徒”困境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