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薦人“稀缺”身價看漲
部分保薦人年收入突破百萬
市場行情火爆不但帶動了券商的經紀業務,同時也使其承銷業務蒸蒸日上。市場融資量的不斷擴大,讓頻繁穿梭于各家企業和機構之間的保薦人“荷包”也越來越脹。
行情催生高身價
數據顯示,2006年券商承銷收入達到52.88億元,占券商營業總收入的11%。今年一季度,兩市股票融資總額為924.7億元,占到去年全年股票融資額的32.5%。其中,共有25家公司IPO,融資額636.28億元;24家公司增發,融資額196.04億元;3家公司發行可轉債,融資額92.38億元。
Wind資訊顯示,一季度券商IPO承銷收入為13.23億元。由于承銷定向增發的券商每家公司收入不低于400萬元,因此,一季度券商定向增發總收入保守估計應超過9600萬元。加上可轉債按照3%費率計的收入為2.8億元,上述3項承銷收入總額至少在17億元以上。
眾多承銷項目和越來越多的承銷費用,使保薦人成為主要受益者。據行業內部人士透露,融資項目的激增使得保薦人愈發“稀缺”。很多券商著力推進投行業務時,陷入了招不到保薦人的尷尬境地。因此,很多公司開始高價從其它券商投行部門“挖角”。目前市場上,保薦人普遍“轉會費”是30-60萬,不過這部分費用很多并不是一次性發放,而是分期發放。
本著“物以稀為貴”的原則,保薦人自身收入也水漲船高。據了解,由于市場行情好轉,承銷項目增多,保薦人的收入已比前幾年有了一定的提高。目前保薦人行業一般每年固定收入為30-50萬元左右。除了這些,券商對保薦人每月的補助大約為1-2萬元不等。
同時,保薦人簽訂一個IPO項目將有40-50萬左右的收入,再融資為30萬左右。“一些收入較高的保薦人年收入能突破100萬,但其中部分是‘應收款’。”一位保薦人笑稱,項目簽字費和“轉會費”一樣,都屬于分期到賬。
項目不同收益各異
總的來看,保薦人身處大券商和小券商的收入也有一些區別。據上述人士透露,部分經常拿大項目的券商,在沒有實施保薦人制度之前的年薪就遠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約在100萬左右。實施保薦人制度以后,這些公司的保薦人收入又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一個大項目通常是10個以上的保薦人合作完成,因此單個項目的個人收入并不是太多。相反,小券商的投行部門保薦人很少,在做單個項目時個人收入普遍高于大券商保薦人,大約能達到50萬元甚至更高的水平。
對于外界保薦人流動頻繁的說法,幾位受訪的保薦人都表示并不完全屬實。“保薦人的流動性實際上很差。”一位上海的投行負責人表示,不管大投行還是小投行,只要有了項目,保薦人都忙得一塌糊涂,很少有時間考慮跳槽問題。同時,由于一個項目簽字以后的收益在一段時間后才能體現,因此收益損失也成為短期內跳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除了小投行四處招兵買馬之外,大投行對于保薦人的需求也比較大。由于市場總量較少,要招聘到條件不錯的保薦人也不太容易。“保薦人這個職業是純腦力活,非常辛苦。”談起工作的艱辛,多位保薦人都顯得非常無奈。雖然簽一個項目的收入在外人看來很是可觀,但是,“一個保薦人一年能出一個項目就已經很不錯了。”(劉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