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康:鞋類產業轉移是市場發展規律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溫室里長不成大樹’。沒有競爭,歐洲的企業就不會有發展。入世5年來,我們感覺到中國的市場越來越開放,而歐盟卻越來越保守。”3月30日,在北京舉行的中歐貿易官員就貿易救濟工具問題舉行的研討會上,中國第一家鞋類反傾銷案上訴企業奧康集團代表周威首次面對面地向出席會議的歐盟貿易官員——歐委會貿易救濟司司長維尼格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2006年12月6日,歐盟執委會頒布貿易救濟工具綠皮書,主動邀請中方對其進行評論,今年3月31日是該綠皮書征求意見的最后期限。此前,商務部公平局在浙江、江蘇和福建等地舉行了數場綠皮書座談會。而本次由中國商務部主辦的北京研討會則是中歐雙方首次就歐盟貿易救濟措施問題展開對話。中國商務部公平貿易局局長李玲、歐委會貿易總司貿易救濟司司長維尼格、中外律師和中國企業代表等150多人參加了研討會。
商務部公平貿易局局長李玲在發言中對由歐盟貿易救濟工具帶來的中歐貿易間不和諧因素表示了擔憂。據了解,目前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中國則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合作伙伴,但2006年,歐盟卻是對中國實施貿易救濟工具最多的WTO成員國,其中反傾銷案件超過了130起。李玲表示,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種生產要素已經跨越國界自由流動,歐盟應該正視貿易救濟工具存在的問題,貿易救濟應該是為了提高競爭力,而不是保護落后產業,違背產業發展的規律。
受總裁王振滔委托,奧康集團行政總監周威作為第一個中國企業代表在研討會上發言。他表示,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世界各個產業的大分工已經逐漸演化出新的格局,產業重心轉移已是正常現象,各個國家都應從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角度來分析問題,考慮自身產業轉型和創新存在的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從外部找原因或者用一些非市場的手段來進行干預和保護。
針對大家都十分關注的中歐鞋類貿易問題,周威說,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鞋業的重心從歐洲和北美轉向遠東,中國大陸成為世界鞋業產業轉移的集中地。這種產業轉移是全球經濟一體化格局下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作為一種貿易救濟工具,歐委會應該從全球鞋業發展的格局來看待中歐鞋類貿易現狀,推動各方站在一個公平的舞臺上展開充分的競爭與合作,推動全球鞋業生產力持續發展。
“無論是從歐盟還是從中國的角度,我們都不認為歐盟對中國鞋子的反傾銷措施是一種明智的做法。”周威說,目前中國制鞋從業人員達220多萬人,僅奧康一家就15000人。一個鞋子反傾銷就影響到幾百萬人的就業問題。對歐盟而言影響更大,反傾銷直接增大了歐盟成員國的采購商、消費者的成本,尤其是歐盟制鞋產業的上下游企業,只有合作才是中歐鞋業互惠互利的最佳途徑。歐盟有很好的研發中心,有很強的品牌優勢,中國則可以提供非常優良的技術和較低的制造成本。在經濟全球化的格局下,某種程度上,中國制鞋企業的競爭優勢同時也是歐盟不少鞋類貼牌企業的競爭優勢。
維尼格認真聽取了中國各方的意見,他表示很高興能聽到中國的聲音。他承認綠皮書的出臺與中國鞋企抗辯歐盟反傾銷有很重要的關系,并認為“中國皮鞋案”確實暴露了歐盟貿易救濟工具中的諸多問題。
據他透露,截至目前,綠皮書已經接到來自歐盟各成員國和第三國政府以及企業、消費者等各方近150個反饋意見,但觀點分歧很大,還無法作出具有代表性和一致性的結論。維尼格還表示,歐委會將會對反饋結果進行溝通,如有必要將采取下一步行動,最終的溝通結果計劃在明年以白皮書形式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