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縫制機械行業2006年度經濟運行分析報告
2006年是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的開局之年。在這一年中,面對原材料和能源價格的上調、國內服裝產業調整、人民幣升值以及國家宏觀調控、土地緊張等一系列因素的考驗,全行業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快自主創新與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積極轉變經營方式,行業經濟實現持續穩定增長,增長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也越來越強,實現了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健康發展。
據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初步統計,2006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共完成工業生產總值約S60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全年生產縫制機械1 650萬臺,比上年增長6.5%。其中:家用機780萬臺(不含5美元以下的小縫紉機),比上年下降8%(普通家用機254萬臺,比上年下降22%,多功能家用機546萬臺,與上年持平);工業機860萬臺,比上年增長24%;電腦繡花機10萬臺,比上年增長25%。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2006年我國縫制機械(不包括縫前、縫后設備)及零部件對外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8.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4%。
其中: 出口1S.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S.41%;進口5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0.58%;實現貿易順差8.5億美元,比上年增加3.1億美元。
一、基本情況
據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國家統計局對我國縫制機械行業590家縫制機械生產企業(其中整機企業3 77家,零部件企業213家)的統計顯示,2006年行業經濟運行形勢主要表現為:
(一)經濟穩定增長
2006年390家縫制機械生產企業共完成工業生產總值283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其中,整機生產企業共完成工業生產總值255億元,比上年增長1S.9%;零部件生產企業完成工業生產總值50億元,比上年下降2.3%。
2006年390家縫機生產企業共完成工業銷售產值274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其中,整機生產企業完成工業銷售產值225億元,比上年增長15。6%;零部件企業完成工業銷售產值49億元,與上年持平。
2006年全行業實現產銷率為96.8%,比上年減少].2個百分點。
此外,協會對94家整機企業的工業生產總值和工業增加值進行了統計,2006年完成工業生產總值164.9億元,工業增加值49億元,同比增長15.91%和14.1 9%。
行業經濟在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速度的同時,增幅較上年有所放緩,工業生產總值與銷售產值的增長速度分別比上年下降了16和1 0個百分點,行業走過了快速增長時期進入穩定增長階段。
(二)產量增速平穩
2006年177家整機生產企業共生產各類縫制機械1345萬臺,比上年增長8.2%,產量增速平穩。
其中,生產家用機56S萬臺,比上年增長5.5%。其中,生產普通家用縫紉機84萬臺,比上年下降]3.6%;生產多功能家用機479萬臺,比上年增長9.4%。
生產工業用縫紉機782萬臺,比上年增長29.04%。其中,生產多頭繡花機29522臺,增長68.34%;暗縫機82383臺,增長38.95%;釘扣機41401臺,增長37.3%;中速包縫機284485臺,增長35.01%;曲折縫紉機156929臺,增長20.22%;高速包縫機1044306臺,增長]5.7%;繃縫機299378臺,增長7.97%;高速平縫機2756661臺,增長4.48%;服裝機械;526971臺,增長5.55%;加固機4288臺,下降19.78%;單頭繡花機20;552臺,下降16.04%;中厚料平縫機117367臺,下降1 3.5%;鎖眼機8684臺,下降8.7%;封包機136040臺,下降5.36%;雙針縫紉機144033臺,下降2.19%。
(三)經濟效益增加
從財務指標看,2006年590家縫制機械生產企業共完成產品銷售收入280億元,比上年增長1 9.9%,其中,整機企業完成產品銷售收入230億元,比上年增長24.8%;零部件企業完成產品銷售收入50億元,比上年增長1.5%。
實現利稅總額27.9億元,比上年增長17.4%。其中,整機企業實現利稅21.8億元,比上年增長18.0%;零部件企業實現利稅6.1億元,比上年增長16.2%。
實現利潤1 9.2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其中,整機企業實現利潤15.1億元,比上年增長14.5%;零部件企業實現利潤4.]億元,比上年增長]9.5%。
全行業利稅總額在500萬以上的企業達88家(2005年為60家),所生產的工業生產總值為182億元,占全行業的64%,行業保持了“又好又快”的經濟運行態勢。
(四)出口形勢看好
2006年我國累計出口整機1279.9萬臺, 出口創匯12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55%和25.3%!て渲,繡花機出口S.5萬臺(包括機械式繡花機),出口創匯3.1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8.82%和60.74%;工業縫紉機出口288.8萬臺, 出口創匯5.7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15%和20.92%;家用縫紉機出口987.6萬臺(多功能機475.8萬臺,普通機511.8萬臺,普通機中有270多萬臺是5美元以下的小縫紉機),比上年增長4.45%,出口創匯3.2億美元(多功能家用機2.4億美元,普通家用機0.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83%;零部件出口創匯1.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49%。
(五)進口不斷下降
2006年我國累計進口整機79萬臺,進口額3.45億美元,分別比上年下降52.29%和6.07%。其中,繡花機進口2695臺,進口額1.21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12%和32.1%;工業機進口15.7萬臺,進口額2.21億美元,分別比上年下降33.21%和1 6.74%;家用機進口65.4萬臺 (其中,多功能家用機63.1萬臺,普通家用機2.5萬臺),進口額352萬美元,分別比上年下降32.2%和67.89%;零部件進口額1.5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8.69%。
除繡花機外,2006年家用機、工業機及零部件的進口額均較2005年同期有明顯下降,其中零部件的進口下降幅度更加明顯。
二、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一)產業集中度提高
2006年,縫機行業生產集中度進一步提高,93%以上的產能集中在浙江、上海、京津、廣東、陜西、江蘇六大產區,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其中以浙江產區發展優勢最為顯著。
2006年浙江及江蘇、京津產區的工業生產總值所占比重均有所上升。其中,浙江產區工業生產總值為138.9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 9.7%,占我國縫制機械產值總額的49%,臺州、寧波、諸暨、東陽、麗水、溫州等地的整零配套企業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格局,浙江已經成為我國縫制機械制造第一大產區。另外,江蘇產區工業生產總值為14.8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占全國年總產值的10%;京津產區2006年工業生產總值為25.2億元,比上年增長7.8%,占我國全年總產值的8%。
上海、廣東、 陜西產區的工業生產總值所占比重均較上年有所下降。其中:上海產區的工業生產總值為41.7億元,比上年增長6.9%,占全國總產值的1 5%;廣東產區工業生產總值為22.7億,比上年增長25.5%, 占全國總產值的7%;陜西產區工業生產總值為20.3億元,比上年增長21.7%,占全國總產值的6%。
2006年390家縫制機械企業中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為363家,較上年的285家增加了27%;產值在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共86家,較上年的55家增加了56%;產值達億元以上的企業共47家,較上年的58家增加了21%,共完成工業生產總值202億元,占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的71%。標準、飛躍、上工、中捷、寶石、杰克、通宇等重點骨干企業的產值平均增速達22%,均超過行業12.5%的平均水平;匯寶、中森、伊士曼、寶獅、遠成等中型企業的發展更為迅速,產值平均增速達40%,企業規模日益擴大,產能更加集中,行業整體實力增強。
(二)民營經濟更加活躍
在國際、 國內紡織服裝業的積極推動下,在國際縫制機械產業轉移的前提下,我國民營企業生產蓬勃發展, 飛躍、 中捷、寶石、杰克、通宇等優秀民營企業成為了國內縫制機械行業的領頭羊。2006年S90家縫制機械生產企業中民營企業共完成工業生產總值187億元,比上年增長17.7%,占全行業產值的66%,其中產值在500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70余家;產值過億的民營企業達22家。
此外,中國境內的外資企業共完成生產總值67億元,比上年增長5.7%, 占全行業產值的24%;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生產總值29億元,比上年增長20.8%,占全行業產值的]0%。
(三)國內市場穩健發展
2006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出口創匯13.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04.75億元,比上年增長20.5%, 占總銷售產值的29.1%;內銷255.25億元,比上年增長7.4%,占總銷售產值的70.9%。可見,我國縫制機械的銷售仍以內銷為主,但外銷增長速度快于內銷。
隨著國內需求的進一步增長,2006年我國服裝、制鞋、玩具等下游行業蓬勃發展,推動了縫機業的發展,2006年規模以上服裝企業累計完成服裝產量1 70.02億件,同比增長12%。加上國內縫制機械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加強,產品品質不斷提升,品牌知名度逐步提高,使得越來越多的大中型服裝企業開始購買高品質的國產縫制機械,國內市場穩健發展。
(四)國際市場增勢強勁
2006年,由于印度、巴西、越南、埃及等發展中國家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對設備的需求明顯增大,使得國際市場的拓展進—步加快。
受紡織服裝產品市場配額取消的影響,世界各國的紡織服裝業得到快速發展,無疑也給縫制機械產業帶來了無限商機。2006年國際市場對縫制機械的需求持續增大,我國縫機行業對外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23.41%。
(五)產品結構調整顯著
2006年,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和機電一體化產品在行業中占有的比重越來越大,產品質量更加穩定成熟,從“廉價產品”開始向高品質、高檔次的產品趨勢轉變。越多來多的國產縫機產品替代進口,產品結構調整成績顯著,加快了從量到質轉變的進程。
從產量上看,2006年產值增長12.5%,產量增長6.5%;工業機產量有明顯的增長趨勢,其中生產帶電控裝置的工業機37.5萬臺,比上年增長15.7%;家用機中,多功能家用機市場不斷擴展,比上年增長9.4%,普通家用機市場萎縮,比上年下降1S.6%;繡花機比上年增長25%,多頭繡花機的產量快速增長達68.5%,成為迄今為止增長最為快速的一年,而單頭繡花機的生產則持續走低,產品結構繼續優化。
從出口來看,2006年整機出口額增長25.3%, 出口數量增長6.6%, 出口額的增幅遠遠超過數量的增長, 出口產品含金量大大提高,多功能家用機、繡花機、電腦平縫機、特種機出口增長較快。
(六)新品開發力度加大
2006年企業均不同程度地加大了新產品的研制與生產,完成新產品產值63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7.5%。目前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產品研發創新已由“引進吸收”發展到“自主創新”的階段,高附加值的光機電一體化產品以及各種附加輔助設備與附件成為行業的產品研制方向,智能化、功能化,多樣化成為了研發的主旨。新產品研發更是鎖定綠色節能環保,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同時更加注重產品在海內外市場的競爭力。
三、影響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外部環境
1、原材料價格上漲
2006年9月,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3.5%,其中,生產資料出廠價格同比上漲4.4%,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6.9%。此夕卜,燃料動力類、有色金屬材料類和化工原料類購進價格分別同比上漲10.9%、58.8%和3.9%。原材料價格的持續上漲,直接導致產成品價格的提升。
2、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
一年來人民幣匯率繼續升值,使得企業在出口貿易中已經很低的利潤更遭重創。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升值,使單位美元兌換的人民幣數額下降, 出口產品的利潤進一步降低。預計在短期內,人民幣升值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5、各類壁壘逐步升級
中國自入世以來行業屢遭貿易壁壘, 2006年貿易壁壘仍舊是制約縫制行業發展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今年歐盟雙指令(WEEE/ROHS指令案,即涉及循環再利用WEEE和限制使用有害物質的ROHS)的出臺,從短期來看,制約著我國縫制機械的出口。面對越來越多的反傾銷風險以及本身價格優勢的逐漸減弱,由于出口價格問題,中國已連續11年成為反傾銷第一受害國。如何面對這些貿易壁壘,減少市場的不確定因素,這是目前縫制機械行業急需破解的難題。
(二)內在問題
1、投資增長過快
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內全國的整機生產企業由原來的幾十家迅速增長為現在的兩百多家。這些小企業的出現更加劇了本就競爭異常激烈的市場,產品利潤空間越來越小,零首付、欠款等惡性競爭行為紛紛出現,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更使得一些不具備技術優勢的企業舉步維艱,成為行業經濟健康發展的隱患。
2,持續競爭力不足
為獲取短期的經濟效益,一些企業競相削價,紛紛推出“價廉”模式搶奪客戶資源,有的企業把大批資金投入到市場營銷隊伍建設及大量的廣告宣傳中,忽略了對自身的產品質量管理、技術研發、自主創新等工作,企業持續競爭力不足,必將影響企業進一步發展。
3,標準化工作滯后
行業標準是市場經濟有序化發展的重要技術基礎,是國際貿易和國際技術合作的重要技術措施,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技術支撐,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目前行業標準存化工作體系不合理,滯后于行業發展,市場適應性不強;標準執行情況不好,企業對標準工作不夠重視,無標生產現象還較為普遍。
4,國際市場占有率偏低
目前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發展速度較快,產量占世界市場的七成,然而從統計數據來看,2006年出口的工業縫紉機產品只有全部銷量的1/3,更多的產品在國內市場消化, “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依然偏低,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間。雖然與前幾年相比,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價格有所上升,但與國際產品相比差距還很大,企業創新能力薄弱,產品檔次較低、質量穩定性差、單價偏低利潤微薄。因此,企業應把握世界經濟的良好發展態勢,增強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和出口力度,不僅著眼于國內市場,更要注重對國外市場的開拓。
四,展望與預測
2006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的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為中國“十一五”規劃開了個好頭。2007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將繼續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根據行業近10年的數據模型以及國內外宏觀經濟的利好形勢進行預測,2007年全行業生產總值將有15%以上的增長幅度。
(一)國際大環境平穩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未來五年中,有二大國際活動:2008年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和為期六個月的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這將再次擴大中國服裝的需求,也給中國縫制機械增長創造了機遇。
機遇: ①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全球經濟增長,美日歐三大經濟體經濟運行平穩,區域經濟聯盟和多邊協議的興起,一些優惠政策促進了相關國家經濟的發展。由于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對國際市場有著較高的依存度,國際經濟的走強將有利于行業的發展。
2006年中國“俄羅斯年”的推廣,使得我國縫制機械順利進入俄羅斯市場;胡錦濤主席順利出訪印度,擴大了中國產品在印度的影響;中非論壇的成功舉辦,帶來了非洲市場新的契機;我國與東盟貿易密切度的加強,加快了原有市場的發展……
②聯合國發布《2007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測今年世界經濟增長將減緩,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仍將保持強勁勢頭。
報告指出: 東亞經濟將繼續帶領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勢頭,維持2006年7.6%的增長率。中國的經濟增長率超過10%。以印度帶領的南亞,2006年的經濟增長率為6.7%強。預計未來的增長勢頭仍很強勁,東亞經濟將以平均7.0%的增長率持續擴張,而南亞在2007年將稍有放慢。
挑戰: 全球的產業和布局在競爭中進一步調整。發達國家在高端市場中的設計標準和品牌產品繼續占據主導地位。雖然近年來我國自動化、 電腦控制等附加值高的新品出口有了很大增長,但是國產高端縫紉設備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國內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高端市場基本上由國外企業壟斷。很多高端產品或者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仍掌握在一些國外著名品牌企業的手中。 目前國外縫制機械產品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在10%左右,主要是中高端產品。要突破這種優勢,需要我們長期不懈的努力。
(二)國內經濟穩定增長,不利因素仍然存在
國內方面,2007年經濟將繼續處于平穩增長階段。在擴大內需特別是刺激消費需求的政策影響下,隨著城鎮居民收入增加,消費水平得到提高,內需將進一步擴大,國內縫制機械產品市場有望取得較快發展。在需求增加的同時,由于城鎮居民對服裝等行業產品品質要求的提升,服裝等下游行業對縫制機械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童 2006年縫制機械行業“信息化推進年”的實施,給企業的銷售模式帶來了很大變化,預計2007年,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將進一步深化,并將加快整個縫制機械產業的調整步伐。產品將伴隨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的發展而共同進步,并體現出智能化、柔性化、網絡化、精密化、綠色化和全球化發展的總趨勢和時代特征。
雖說國內環境為行業發展提供了穩定便利的環境,但國內業也仍存在著一些影響縫制機械行業發展的不利因素。一是今年國家將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嚴把土地審批和信貸投放兩個閘門,這必將對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產生抑制作用,縫制機械行業的發展速度也將受到一定影響;二是貿易順差過大導致人民幣繼續升值,給出口造成一定的影響,還可能引發國際摩擦;三是行業結構調整,將對中小企業的生存產生一定影響;四是上游能源原材料產品價格和運輸成本仍將上升,將直接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造成我國產品低成本優勢的減弱。
綜上所述, 國內市場需求總的態勢是:一般性傳統產品雖有一定需求增長,但競爭十分激烈;技術含量高、 附加值高產品的需求將快速增長。 2007年我國經濟增長將延續穩健的勢頭,受投資慣性影響,生產資料需求將繼續保持旺盛,而能源、原材料、燃料供求總體仍處于緊平衡狀況,其價格不會明顯回落,人民幣升值幅度將會進一步擴大,企業應全面考慮各項環境及因素,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企業產品升級步伐,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實現產品高技術化、服務個性化、經營規;、擴大品牌影響力,促進全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3月29日晚間,公布2020年業績,總收益為15.394億元,同比減少28.7%;來自持續經營業務的毛利減少25.8%至8.607億元,毛利率減少4....
[詳細]
- 奧康舒適無定式,陳偉霆推薦的雙11好物清單來了
- 城市守護計劃:奧康,用溫暖點亮城市之光
- 奧康步步為盈,陳偉霆化身都市行者
- 奧康國際:堅守匠心追求“匠新” 3.0系列拿捏多種穿著場景
- CELINE 推出 Huntington 運動鞋
- 被N多明星種草的意爾康板鞋,看看你和誰撞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