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要加大IC產業中高級人才培養力度
一直以來,中國都是作為世界大工廠的角色存在,這種勞動密集型的市場始終在重復一種低利潤的勞動,技術附加值微薄,導致在市場上無法掌握主動權。如何從勞動密集型經濟向知識密集型經濟轉變,核心的問題是人才的培養。
隨著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超高速發展,集成電路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嚴重不足現象日益凸現。人才數量不足和人才質量不高已成為制約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瓶頸。有關專家指出,集成電路人才是高層次人才,一般要達到碩士層次,才能符合集成電路產業對人才的需求,目前這一代人才對于中國半導體產業努力進入產業價值鏈以及獲取國際承認至關重要。
據了解,教育部已采取措施來加大集成電路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培養的力度,批準了15所大學正式建立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2所大學籌建基地,并確立了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目標:到2010年力爭培養集成電路專業設計人才5萬人,集成電路工藝人才8000人。
前不久,在信息產業部的積極支持下,由信息產業部軟件與集成電路產業促進中心“國家信息技術人才緊缺培養工程辦公室”發起,由中電網主導并聯合國內名校、國外著名電子技術廠商共同推出的“電子工程與集成電路技術培訓”項目就是針對目前我國信息產業中面臨緊迫人才問題的一個優秀解決方案。該項目重新定義了中國電子工程教育的培訓模式。它針對中國目前人才培養的現狀,集中了業內多方面的資源。其目標,是每年為電子信息行業提供3000人次以上的技術培訓。
作為15所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也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200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美國佛里達州立大學(FIU)聯合開設集成電路(IC)設計美中雙碩士項目,不但有FIU的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不北京講授基礎課,更有從美國等地來的IC工業界資深專家講授專業課,并提供研究項目/產品作為教學案例,學生可以在工業實際環境下學習IC設計,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目前,已從這個專業畢業的大部分學員已進入Intel、威盛電子、中星微、英飛凌等國內外知名半導體企業。這種聯合辦學模式可在較短時間迅速培養足夠數量的緊缺人才,解決集成電路設計和工藝技術高層次人才短缺這一被動局面的有效途徑。
當然,當一個新方案推出到成為一個成功案例,其中更重要的還要有政府的主導、各大學的聯合、國際先進技術的引入以及企業的支持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