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制度對素質教育的影響
用人制度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調研中,有專家提出:“育人是用人的基礎,用人指引育人的方向,用人制度和教育制度相互作用,互為因果”,問卷顯示有66.5%的調查對象同意這一觀點。
用人制度對素質教育產生影響主要表現在社會用人觀念、市場(用人單位要求)、目前人事制度、學校用人機制及人事制度四個方面,其中社會用人觀念和市場(用人單位需求)是對素質教育影響最大的因素,認為這兩項因素對素質教育影響很大和較大的調查對象分別有86.3%和85.4%。
用人制度是影響素質教育的重要因素
調研表明,有47.4%的調查對象認為用人制度是影響素質教育的直接因素,50.3%認為是間接因素;調查對象傾向認為用人制度是影響素質教育的間接因素。來自不同性質單位的調查對象對該問題的意見有顯著性的差異。來自學校和用人單位的調查對象有42%左右認為是直接因素,而有54%左右認為是間接因素;來自教育行政部門的調查對象則有62.5%認為是直接因素,僅有37%認為是間接因素。
用人制度影響素質教育的主要路徑
第一,市場人才供需。市場對人才能力素質的要求是導引學校育人的重要風向標,市場“用什么樣的人”決定教育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調查顯示,實際工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品德和良好的教育背景已經成為社會用人比較注重的環節。這些環節應當引起教育部門的重視,教育應當體現市場的需求。
第二,社會價值觀念。學校和受教育者都以社會價值觀為中心對教育做出選擇。大多數調查對象認為,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著“高學歷意味著高收入和高晉升機會”的觀念,認為高學歷能夠給自身發展帶來很大的優勢,如果想要在事業上有很好的發展,取得高學歷已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認為“高學歷意味著高收入、高學歷意味著高晉升機會、高學歷意味著高選擇機會”的調查對象分別為74.1%、78.0%和85.2%。
第三,用人環境。現實的各種用人制度、用人機制與人才工作環境等因素也影響著社會上人們對素質教育的態度和行為取向。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創新,如“崗位管理取代身份管理”,“憑能力上崗,按貢獻取酬”等已經為社會所認可,對社會用人觀念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應該把握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
有64.4%的調查對象認為現行用人制度總體上有利于素質教育,但需要進一步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人才資源開發工作力度增強以及干部人事分類管理體制的建立,在有些方面使傳統用人觀正在發生變化,比如在管理方式上,企事業單位實現從過去身份管理轉變到崗位管理;在公務員招聘上,進一步破除“身份制”;在人才評價上,更加注重綜合素質等等。特別是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對科學人才觀作了全面闡述,不僅為人事人才理論、制度和政策創新提供了的重要指導思想,也為深入推進素質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思想基礎。
同時,傳統用人觀和處于轉軌時期的現行用人制度對素質教育也有著一定的消極影響。比如,學而優則仕、官本位的觀念還未根本改變;在人才評價方面重學歷、輕能力的傾向還依然存在;在人才開發管理中的“身份制”還未徹底破除;在人才使用方面片面追求“高學歷”、“重名牌”的現象也普遍存在。
現行人事政策和制度對素質教育的影響程度
調研表明,在現行人事政策和用人制度中,人才選拔、招聘錄用和競爭上崗制度是影響素質教育的最重要因素,問卷得出的選擇比例分別是85.7%,82%,77.8%;在現行人事政策和用人制度對素質教育實際所起影響“很大和較大”的因素依次是:“競爭上崗”,列為第一,選擇比例為67.6%;“人才選拔”,列在第二,為63.9% ;“獎勵與激勵制度”列在第三,為61.2%,略多于“招聘錄用(60.2%)”,這表明人才選拔和使用已經成為新型用人制度的核心內容。用人單位反映,由于缺乏全社會廣泛認可的具有行業特點和符合崗位性質的具體人才標準,各類用人單位在人才的招聘選拔上缺乏相關的參考指標,人才使用的風險加大。在這種情況下,用人單位只能倚重學校提供的學歷、證書等材料來選拔使用人才,而學歷和證書材料不能完全反映人才的綜合素質時,就會產生用人的誤區。
畢業生素質能力與用人單位需求存在差距
調查顯示,用人單位選人用人主要以“能、德”為主導。實際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道德品質和良好的教育背景已經成為社會用人觀念中最注重的因素,有94.9%的調查對象認為用人單位在選人用人時應該注重實際能力,90.3%認為應該注重品德。
調查對象一致認為,素質不等于“學歷”,也有別于能力,素質表現為人融入社會的能力,它包括人格、品德、團隊意識、責任心、忠誠度以及自覺遵守規范的意識等。用人單位不僅需要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更需要踏實肯干,具有敬業精神和較強溝通協作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對于專業技能的缺乏,可以通過訂單式培養、階梯式培養、校企聯合辦學等方式加以增強,而綜合素質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從小開始培養,經過多年的成長過程來慢慢塑造和積累。
同時調查表明,目前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因素主要表現在與招聘崗位相適應的知識技能、溝通能力和學歷三個因素上,目前應屆畢業生最缺乏的素質是社會經驗、動手實踐能力、敬業精神、責任感和吃苦精神幾個方面,調查者選擇的比例分別是66.0%、65.8%、64.9%、63.4%、63.3%。這幾個方面集中體現了目前畢業生素質能力與用人單位需求之間的矛盾與不相匹配。
深入開展素質教育完善用人制度的對策建議
1.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的人才觀
科學的人才觀是建立和形成用人觀、成才觀和教育觀的重要指導思想。貫徹落實科學的人才觀,在用人制度方面,就是要堅持德才兼備原則,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使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創新為各類人才提供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政策和制度環境。貫徹落實科學的人才觀,在素質教育方面,就是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重點培養人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著力提高人的創新能力,真正培養出能夠在實踐中做出成績和貢獻的人才。
用人制度的改革要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要在招聘錄用、選拔評價、職務晉升、考核獎懲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深度、廣度,并盡量減少政策貫徹之中的人為干擾和弱化現象,使社會和教育部門明確符合社會所需人才的標準,從而不斷加強用人制度對素質教育的正面引導作用;素質教育的推進則要根據全社會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在新型用人制度的導向功能下,加以全面推廣和深化,比如教育理念、課程設置、教材選取、培養方法、考核標準等都要以用人制度為導向、社會需求為目標,從而解決實際存在的教育部門人才培養與用人單位需求相脫節的問題。
簡言之,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要和用人制度的改革緊密配套,二者應形成良性互動。
2.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標準
以科學客觀的職業分類與職業標準為基礎,制定符合各類人才職業特點的、以業績為依據,由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構成的評價指標體系,完善評價標準和手段,樹立正確的用人觀、成才觀和教育觀。
3.預測各類人才的社會需求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政府要有所作為,要根據經濟社會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通過宏觀指導,加強對各類人才職業能力素質需求的研究和預測,清晰各種職業的資格、認證、標準。要對每一種職業的需求,包括量和質的需求,制訂動態的規劃,以此導引社會選人用人和教學改革的目標和方向。
4.進一步強化職業意識,打破身份界限
進一步破除干部、工人、農民的身份界限,在政策上給予各類人才特別是技術工人、農村實用人才平等的社會地位和發展機會。
推進人才市場與勞動力市場的貫通,拓寬各類人才職業發展通道,為各類人才提供崗位流動和重新擇業的機會。
積極推進行業統一的國家職業資格制度建設,加強國家對職業資格的統一管理,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逐步開展執業資格的國際互認工作。在條件成熟時,制定相關法律和法規。
5.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優化教育資源結構
加強繼續教育,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進一步完善基層支教制度和城鄉教師交流制度,鼓勵和支持優秀教師以多種方式為基層、弱校提供智力支持。在穩定教師隊伍的同時,吸引優秀人才充實教師隊伍,特別是到中小學執教。
建立選拔、競爭、培訓、淘汰機制,盡快地建立從辦學方向、管理體制和領導班子建設、教師管理、教育教學工作、行政工作及辦學條件等方面對校長進行政績考核的指標體系;從教書育人方面對教師進行全面評價的指標體系;推進素質教育目標的落實。(佟亞麗)
在線咨詢
快捷留言
- 請問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嗎?
- 我想了解加盟費用和細則。
- 留下郵箱,請將資料發給我謝謝!
- 我對加盟有興趣,請迅速聯系我!
- 我想了解貴品牌的加盟流程,請與我聯系!
- 請問投資所需要的費用有哪些!
- 上一篇:刻意練習是卓越管理之母
- 下一篇:在招聘中如何真正做到“匹配”
-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