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東陵區打造北方鞋都
加農民工文藝演出、棋類比賽,看專場電影……鄭漢戈的業余生活豐富多彩。
每月的工資超過3000元,作為已在沈陽鞋業產業集群鞋業園工作三年的技工,鄭漢戈對現在的生活很滿足。他說,今年春節沒回四川資陽老家,沈陽已成為他的第二故鄉。2月26日,鄭漢戈還向記者透露:將在東陵區買房,把根扎在沈陽。
與鄭漢戈相比,遼寧省總商會鞋業商會會長湯軍更為忙碌。前幾天,他又一次飛赴北京,到中國皮革協會聽取申請“北方鞋都”的初評結果。湯軍說,鞋業產業集群正在長大。它從2003年由沈陽恒泰鞋業公司投資建設后,依托中國鞋城這一基地,上下游產業鏈不斷延伸,羽翼日漸豐滿。
四年磨一劍,正在打造的“北方鞋都”已成為沈陽的一張亮麗名片。
小作坊走進鞋業園
四年前,在東陵區東陵街道有個“鞋業村”——汪家村,別看這地方不大,卻容納了150多家無照制鞋戶。他們采取游擊戰術,夜晚生產,白天上市,生產的鞋子多是無廠名、無廠址、無品牌的“三無“產品。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地產鞋廠家生產環境惡劣,約5萬人的從業大軍大多沒有勞動保護措施。
如何重振地產鞋雄風,改變南鞋北調現狀?東陵人把目光瞄向了組建地產鞋工業園區,并決定在汪家村選址建園。
汪家村條件確實優越:村周邊4—5個村有制鞋基礎,制鞋戶達500余家;土地、勞動力資源豐富,有污水排放處;技術工人多;離中國鞋城近,可形成前店后廠格局。
說干就干。2003年4月1日,由沈陽市政府批準建設的市級開發區——沈陽鞋業園破土動工。一期工程投資5億元,完成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有56家制鞋企業入駐,安置近萬名下崗職工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同時,園區不斷拓展國內外市場,在廣州、莫斯科、烏克蘭、匈牙利等都設立了辦事處和銷售機構。沈陽鞋業園作為鞋業產業集群的生產基地,為集群發展提供了支撐力量,并生發了聚合效應。
如今,鞋業產業集群已累計投資9億元,建成標準廠房29萬平方米,現有規模企業200多家,其中包括喬丹、貴人鳥、特步等知名企業,2006年完成產值45億元。鞋業園生產的各類鞋,不僅占中國鞋城50%以上的供貨量,還遠銷美國、東歐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以鞋業園為核心,通過對周邊制鞋戶進行資源整合,產業集群安置4萬余名農民和下崗職工就業。
鞋業園融入大鏈條
鞋業產業集群正在上演升級大戲,他們要把“北方鞋都”攬入懷中。
“作為北方最大的鞋業銷售商家,中國鞋城每年的銷售量為7億—8億雙鞋,銷售額達上百億元。沈陽已具備了成為中國鞋業第五大產業集群基地的條件和優勢!睎|陵區區委書記沙波濤對鞋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充滿信心。
在東陵區的版圖上,鞋業產業集群的定位十分醒目:以中國鞋城為依托,以“北方鞋都”為龍頭,以引進鞋業名牌產品和鞋業規模企業為重點,積極推進皮革鞋料市場建設,同時開辟新的鞋業生產加工基地和物流中心。如今,以鞋業產業園和中國鞋城為基地,鞋材貿易—制鞋生產—成品鞋銷售的產業鏈已初步形成。預計兩三年內,“北方鞋都”的總產值將達幾百億元,相當于再造幾個中國鞋城。
今年,一個8萬平方米的皮革鞋料交易市場也將在東陵區建成,屆時,不用走出沈陽,皮革、鞋料、合成革、皮革機械和鞋材化工、制鞋機械等就可以一站式購齊。而東陵鞋業產業集群將形成以中國鞋城為龍頭,以鞋業園和民營加工區為基地,以眾多鞋業骨干企業為輔的集鞋業研發、皮革鞋料、生產加工、物流倉儲、產品展銷、市場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條。
- 上一篇:談談國產運動品牌
- 下一篇:零售連鎖數智化啟程 指標平臺+智能分析重塑業務洞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