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國產運動品牌

從安踏到鴻星爾克,從貴人鳥到喬丹,這些尚屬目前國內運動鞋市場中為數不多的幾家知名品牌中,如果需要挑選一個作為運動裝備,不知你是否會有一個果斷而清晰的抉擇?而這個時候同時候選的還有耐克和阿迪達斯,或者彪馬,是不是會感覺選擇的過程似乎一下簡單很多?將這樣一個選擇題放在真正的市場中來看,答案一目了然,大部分的人都會更傾向于耐克這樣的國際名牌,從真正的市場份額來看,事實也確實如此。
原因是什么呢?“國內體育用品無設計”——或許國家體育科學學會體育儀器器材專業委員會委員李祥晨博士的話,能讓我們更容易對國內體育產品設計現狀作出一個直接的判斷。從眾多品牌身上不難看出耐克風格樣式的現象背后,是專業體育產品設計人才稀缺,以及人才培養體系不夠健全的事實,而各運動鞋品牌科技含量過低更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問題一
沒有核心知識產權
“目前直觀上我們所能看到的,其實只是關于體育產品設計的范圍非常有限的經驗,事實上,國內的體育用品無設計”,之所以認為國內體育用品無設計,他說原因有三個。
首先,國內的體育用品幾乎都沒有自己的核心知識產權,80%以上都是抄襲國外的設計理念,國外有整套的體育工程研究體系,而這是我們并不具備的;其次,李博士在談到國內體育產品設計時還提到,目前國內大部分產品都是既不中看又不中用的,因為沒有和運動力學進行結合,很多企業和品牌在沿襲國外設計的時候也都是照葫蘆畫瓢,和其運動產品的技術核心還相差很遠;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李博士說缺少經費和人才的稀缺是制約中國體育產品發展的兩個最為關鍵的因素,在英國對于體育產品研發的經費已經超過了汽車行業。至于人才,體育科學研究在國內雖然處于領先水平,但是工程研究跟不上的話,也就無法落實到產品的設計研發上,這對于專業人才的培養,是十分不利的。
問題二
缺少運動力學人才
就目前而言,國內并沒有高校開設體育用品設計專業,體育品牌的設計人才引進渠道大多是來自于服裝設計以及工業設計專業。很多對體育用品設計有興趣的學生無法或很難找到學習和表現的途徑,“從小就喜歡體育,現在學的又是工業設計,很想做些關于體育設計的東西,但也就自己畫畫而已,沒有什么好的表現途徑。”李寧設計大賽的參賽選手,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孫明緒說他的很多同學都有類似的困惑。
在談到這個問題時,同時還作為國家體育科學研究所體育系統仿真試驗室負責人的李祥晨博士認為,開設體育設計專業,真正正確的發展模式,是將運動力學與外觀設計相結合,曲阜師范學院、南京師范大學、沈陽工業學院等是目前國內高校中為數不多的幾家已經開始著手運動工程力學研究的院校,據介紹,它們中大部分目前開展的工作也還只是停留在研究階段。

體育用品設計大賽上的參賽者
措施一
自主創新是成長關鍵
2006年12月初,李寧公司在北京主辦了國內首次為培養體育用品設計人才而舉行的設計大賽,參賽人群主要來自各個高校的設計專業。在比賽過后不久,參賽選手中已經有很多人開始進入李寧公司進行實習。相比于之前的很多活動,李寧公司這次的動作并不算大,但在目前自主設計極為稀缺的國內體育用品市場,這次比賽還是吸引了不少眼球。
作為一個一直處于整個行業邊緣的領域,體育用品的自主化設計在之前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國內體育品牌的設計師招聘以及人才引進的渠道都還未能形成規模。
和耐克、阿迪達斯不同,國內體育品牌意識到產品設計的重要性還是最近幾年的事。1998年,李寧在佛山建立了中國最大的設計開發中心,主要用于產品的設計開發。2001年,與法國和意大利頂尖的設計師進行簽約,將國際前沿的設計理念應用到產品設計中。2004年,李寧公司與香港中文大學人體運動科學系合作,建立了專業運動員的腳型數據庫,對專業運動特征進行數據搜集和分析。作為國內體育用品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品牌,這一系列動作,都是李寧公司對于設計領域的大膽嘗試。
措施二
科技功能是重要元素
回顧近幾年的國內運動產品尤其是運動鞋市場,無論是李寧公司,還是其他國內體育廠商,大家對于體育產品尤其是運動鞋的設計,關注的焦點更多還是放在了外形上。
為了能在短期內迅速得到市場份額和直接的經濟利益,將心思花在外觀設計上無疑是最為簡單易行的方法。于是,就出現了品牌和花樣琳瑯滿目,但在消費者中真正能夠形成良好口碑的卻微乎其微,究其原因,只有一個,就是運動鞋本身的實用性設計,即人體工程力學設計的不到位,最終導致了產品的無人問津。
早期的安踏運動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外形、花樣不斷翻新的背后,舒適性和耐穿性使其很長時間都被定位在中低端消費領域,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成為了制約國內運動鞋類品牌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從2006年開始,國內運動鞋品牌已經開始逐漸意識到科技功能這一訴求點的重要性,李寧公司推出的李寧弓運動鞋就已經更多地注意到這點,其減震科技的原始創意,是根據趙州橋拱形結構得出獨特的拱橋和拉桿的組合結構,使得李寧公司跑鞋產品能夠在跑步運動中為運動者提供良好的緩沖減震性,再加上中國元素外形,這兩大賣點對于消費者無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措施三
專業人才培養是出路
“建立專門的學科來培養人才,包括工程力學和設計人才的雙向培養,這是一個基本的人才儲備”,李博士認為想要培養專業的體育產品設計人才,這兩個學科的學習缺一不可,如果拋開人力機械力學的研究,進行設計的路就很難走得通。“2008年的奧運會是個契機,這是國內體育事業的一個飛速的上升期,有更多的經費投入,才預示體育產品能夠作為一項產業發展起來”,李祥晨說一定量的資金投入,是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將運動力學與外觀設計結合起來才是真正正確的發展模式。
體育產品、設計、本土化,將這三個詞分開來看,都是我們并不陌生的概念,但當其組合在一起的時候,這個詞組所涵蓋的意義便已不再簡單。隨著體育運動的普及與發展,體育用品越來越多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體育消費市場日益壯大,競爭日趨激烈。堅持科技與體育相結合,走內涵式專業化的發展之路,越來越成為體育用品企業的成功導向,由此也推動了體育用品不斷推陳出新和產品功能的日益細化。
無論是在傳統的體育產品中融入更多時尚元素,還是通過設計讓體育和運動成為一種生活理念為更多的人們所接受,對于起步較晚的國內體育尤其是體育產業而言,離真正的自主設計本土化,其實還有著很長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