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鞋事內外交加
2006年,在外銷方面,歐盟對中國鞋征收為期兩年,稅率為16。5%的反傾銷稅,由此導致中國出口鞋價格上漲,出口訂單量同比明顯下降,而中國內銷市場,行業不景氣給鞋企投下沉重的陰影。2006年,可謂內外鞋事交加,海外拓展與內銷擴張的出路將面臨著新的挑戰!
就內銷而言,對中小型鞋企而言,06年內銷情況大多仍是產品雷同,營銷兵法也是模仿中雖使盡花拳繡腿之解數,卻未見過人的戰術真招。一直彌漫市場的人海戰術、廉價競爭、促銷爭斗、代言靡行、“國際品牌”擦邊、虛擬經營……這并沒有給他們帶來市場份額的增加,行業僧多粥少,許多中小型鞋企最后被逼近生存的邊緣。
一些中小型鞋企不能通過有效資本經營,來實現價值增值、效益增長。財富越來越集中在有資本運營能力的強勢企業,因此,行業巨頭勢力越來越大,地盤越圈越多,資金、實力、品牌、人才越來越雄厚,強食弱肉,而另一方面,在“紅海”市場中血戰比拼,想從模仿中與同類爭食求得活路,其實就象要吹炸的氣球,小型鞋企不暢的資金運轉和通路控制等風險半徑越來越大,不景氣的經營壓抑一直繃緊到年關,縱觀06,許多中小型鞋企的命運懸在邊緣!有的企業甚至不得不再次從零開始……
近幾年在殘酷的競爭中,許多鞋佬們的心態漸漸平靜下來,尤其是06年,一些企業老板,經營思維不得不歸于起點,于是一些新視野的探索在這一年也得到展現,如“打造標志性產品”,“新聞營銷”、“奧運營銷”、“網絡營銷”、“文化營銷”、“科技賣點營銷”等創新推廣方式,被一些鞋企嘗試,這如燎原之星火,將會燃起07年的行業希望。
筆者回顧了06年鞋行業的內銷歷程,結合筆者親身實踐的的感想與心得,重點談五點,總結如下與同行共勉。
一、大眾化定位的皮鞋這種快速消費品,其材料和外觀容易模仿,技術含量也不是很高,所以這些都是可以不斷派生性模仿,但不可以成為市場競爭的標志性產品,如何在產品上樹立競爭優勢呢?在不景氣的行業背景下,應開發行業“標志性產品”,如“康奈的商務舒仕鞋”等,使其成為內銷龍頭企業突圍的新法寶;小型鞋企如福爾康鞋業2005年推出了“商務勁旅皮鞋”,所生產出來的皮鞋既有正裝之“勁”,又有休閑之“旅”,并將其作為“標志性產品”,從一些帶有溫州味的產品中脫穎而出,打造了東北區域強勢品牌。
二、中小型鞋企很多把自己的市場命運交給代理商去把握,甚至在全國盲目擴張,撒豆成兵,而自己卻經常在公司用電話或手機去遙控市場,這樣的方式去操作,企業接近市場的程度當然不深,導致回款不力,網絡建設質量不高等市場瓶頸。因此應推行“通路A管理模式”,即“A”左邊的“/”代表廠家,中間的“-”代表中間商、自營辦事處或分公司,右邊的“”代表下游零售經銷商或自營零售終端,“A”的對象就是顧客和消費者,“A通路管理模式”其實就是“接近市場”,即通路成員成為一種緊密的協作關系,大家按照市場發展規律而和諧、交融,進而實現品牌的提升和通路利潤的實現。
三、分公司的操作流程是一個體系,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有的分公司的運作就是“不分公私”,公事私辦,:分公司的操作是做實務,不能樹立表面“光鮮”的職業經理人架子,試想,一個營銷經理連細節都談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做不出實務來,他還能做大事嗎,更無法談執行力!分公司靠著他這樣的架子是最終“倒臺”的,另外公司的管理對企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中小型鞋企無法從營銷資源整合上來樹立競爭力,費用的不斷飚升,一旦操作不力,企業的損失也是慘重的!因此,分公司要在管理上出智慧和招數,向管理逼效益,在團隊能力中發揮個人能力,不斷地應付市場競爭的變數,一年起點,二年起步,三年起飛。
四、“夜朗自大”,以為創建了區域優勢品牌就自傲,失去乘勝出擊的好機會,殊不知“藍海區域”即將甚至已經開始轉變為“紅海區域”,做藍海市場,更多地是靠一次機遇,而在紅海中發展,則要靠企業實打實的綜合能力,如果F牌寄希望運用什么手段使廠商關系回到以前齊心協力的理想狀態中,顯然是對行業演進規律的漠視。如果區域優勢市場是鞋企打造品牌的原點的話,那么創新提高就是企業成長的半徑,但06年筆者看到眾多的區域優勢企業仍是原點踏步,成了孤軍一戰的徘徊者,長期以往,將會敗而歸的。
五、模仿只會“亦此亦彼”,只敢做“追隨者”,卻不敢主動去做“挑戰者”,不敢“非此即彼”。其結果在模仿上總是落后于捷足先登的同行,無法使企業趕上機會突圍。要學會低成本變換競爭招數,如新聞營銷、網絡營銷等創新途徑,實現企業加速度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