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應對歐盟皮鞋反傾銷案:誰來代表中國的行業利益?
1月8日,奧康、泰馬、金履、新生港元等四家企業,聯合發布了“中國鞋企應對貿易壁壘北京聯合宣言”。此前他們已經聯合委托律師,向歐盟法院提起訴訟,指稱歐盟去年10月做出的對中國皮鞋征收反傾銷稅的裁決做法不合規則。
這四家企業希望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加入,“建立共同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的平臺,共享信息,共擔資金,共同表達自己的合法訴求”。
高昂的訴訟費用、不明朗的前景、長達兩年以上的訴訟期,是其他1000多家中國鞋類企業選擇沉默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有更多的企業加入了上述4家企業,那么這已經是歐盟皮鞋反傾銷案開打以來,中國皮鞋生產企業自行結成的又一個松散聯盟。
當媒體關注沉默的鞋類生產企業時,很少人注意到,和這些企業一起選擇沉默的,還有皮鞋進出口行業最重要的兩個組織———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下稱“輕工商會”)和中國皮革協會。商會和協會對于涉外案件主導權的紛爭,使中國企業應對歐盟反傾銷起訴的前景更不明朗。
商會與協會的矛盾
至今仍然沒有人能夠準確說出,中國到底有多少家企業涉及反傾銷案。
此前被廣泛采用的一個數字是1200多家,這個數據來自海關的統計。但是考慮到中國外貿行業中廣泛存在的代理制,這一數字顯然不準確。1200多家只是有海關出口紀錄的企業,但其中有多少家生產企業,多少家外貿公司,以及外貿公司背后的工廠數目,并沒有確切的統計。
外貿進出口代理和專業外貿公司的存在,成為中國企業在反傾銷應訴過程中,商會和協會產生矛盾的一個起因。
商會當仁不讓地成為行業代表,行業協會卻認為,商會的會員大部分是外貿公司,本身并不熟悉行業情況,缺乏代表性。以歐盟皮鞋反傾銷案為例,中國輕工商會鞋類分會的理事單位中,就大量存在浙江省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溫州公司、溫州市土產畜產品對外貿易公司這樣的純粹外貿企業。當反傾銷案件發生時,這些企業沒有應訴資格,只能去找他們背后的生產企業。
一位曾經參加過輕工商會舉辦的企業應訴培訓會的地方人員承認,“來的企業并不多,其中很多是外貿公司,只是來做一下筆記,但是回去之后會不會給生產企業通報情況,能否引起生產企業的重視,誰也說不好。”
由于信息不暢,大量企業在歐盟皮鞋反傾銷案應訴截止前兩三天才得到消息、匆忙決定應訴。這樣的局面,在幾乎每一次反傾銷案件的組織應訴過程中都會出現。眾多行業協會抱怨,商務部在遇到對外交涉時,過多依賴紡織、醫保、輕工、五礦、承包、食土、機電等七大商會的力量。
那些對應的行業協會曾經是政府主管部門,在上世紀90年代的政府機構改革中,它們先后由紡織工業部變成了紡織工業協會、由輕工業部變成了輕工業協會……從此失去了領導行業的權力依據。一位熟悉反傾銷流程的人士說,不同的協會和商會為了爭奪在反傾銷等涉外案件中的主導權,經常發生摩擦。
當時商會依靠的是2001年頒布的《出口產品反傾銷應訴規定》。其中明文規定:“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負責規范和指導全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應訴工作,有關地方外經貿主管部門、進出口商會、外商投資企業協會依職責分工,具體組織、協調反傾銷應訴。”
在行業協會一片反對聲和不斷的摩擦中,商務部在2006年出臺了新的《出口產品反傾銷案件應訴規定》,行業協調的主導者,從舊規定中的“進出口商會”變成“進出口商會等行業組織”。當時商務部公平貿易局局長王世春坦陳,新規定最重要的變化之一,是肯定了行業協會在出口產品反傾銷案件應訴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過,一位商務部官員私下承認,他們更愿意依靠商會,因為商會出自外經貿系統,與商務部溝通比較方便,也易于管理。
據本報記者了解,商務部在歐盟皮鞋反傾銷案中,讓輕工商會負責行業的協調工作。尤其在2006年3月歐盟做出初裁決定之后,中國皮革協會除了繼續向企業提供咨詢之外,基本不向外發表意見。
企業廣泛結盟當行業協會無法介入應訴,商會有心無力之時,企業和地方行業協會開始“自救”———各地鞋企開始此起彼伏地“結盟”運動。
2006年2月9日,廣東8家鞋企宣布結盟。同年3月8日,國內3大鞋業基地浙江溫州、福建泉州以及廣東的鞋業協會(商會)正式宣布聯合組建“歐盟反傾銷應對聯盟”。同年3月15日,福建省鞋帽進出口商會成立。隨后,占中國皮鞋生產行業領頭位置的十家品牌企業,宣布以“十大鞋王”的方式結盟……
“企業聯合是一件好事,起碼可以提供比較充足的訟訴資金和信息平臺。”代理“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的律師蒲凌塵說。
但是大量的“結盟”轉眼無聲無息。一位代理了浙江幾家企業的律師透露,“企業各有各的算盤,比如是不是要出錢,出多少錢,要爭取什么結果等。每個企業的情況和考慮都不同。甚至有些生產中檔產品的企業想,如果歐盟征稅,就會淘汰掉一批沒有品牌的小企業,那我的產品市場豈不是更大?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齊心協力是很困難的事。”
真正能發揮作用的只有包括了180多家企業的“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該聯盟籌集到充裕資金,通過聘請專業律師和會計師,搜集了大量資料,再次向歐盟提出“無損害抗辯”,并赴歐盟參加了相關聽證會。“應對聯盟的工作非常重要。”一位中國皮革協會的工作人員說,“反傾銷稅率從初裁的19.4%降到終裁的16.5%,跟他們的工作有很大關系。”
但是,誰也無法確定,是不是中國成千上萬的制鞋企業在遇到每一次涉外貿易糾紛時,都需要成立一個新的應對聯盟,才能發出行業的聲音。
- 上一篇:百麗:時尚深入骨髓的生產模式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