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牌何時變品牌——世界杯營銷的啟示
現象:不缺“中國制造”
世界杯既是綠茵豪門的決斗場,也是商家廝殺的大戰場。美國、日本、韓國的球隊早早回家了,但這些國家的企業廣告依然在世界杯電視鏡頭中一再出現。雖然中國隊沒份登上世界杯的舞臺,但中國企業倒是參與了德國世界杯。可相比之下,電視鏡頭中看不見這些中國元素。
為什么?因為中國廠商做的多是代工活計,而非“門面工程”,結果完全是在為他人作嫁衣。德國世界杯組委會官員透露說,世界杯官方贊助商的很多商品都是由中國制造的。比如,浙江寧波某集團就為阿迪達斯貼牌生產了85萬件服裝,臨安的一家針織公司為德國世界杯生產了80多萬條球迷圍巾。又如,賽場內外官方使用的杯子、桌椅、證件掛帶,也大多是中國生產的。甚至世界杯球場頂上的太陽能電池板,也是價廉物美的“中國制造”。
據說,很多代為加工的中國企業接這些活其實賺不了多少錢,他們只是想利用世界杯擴大知名度,提高影響力。問題在于,光靠“制造”,不打“品牌”,能制出多少名氣來呢?
思考:品牌效應巨大
如果把世界杯比作“印鈔機”,那么品牌企業稱得上是“收銀機”。而中國這些為他人作嫁衣的商家,無疑僅僅扮演著“印鈔工人”的角色。俗話說,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品牌,三流企業賣產品,四流企業賣人工。中國的廠家如果只滿足于向國外品牌售賣人工,很難有前途可言。
品牌的影響是巨大的,獲利是豐厚的。運動產品企業阿迪達斯這次仗著“本土作戰”,依靠世界杯官方贊助商的身份,發起了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促銷戰略。他們不惜砸下超過2億美元的廣告宣傳費,買斷比賽用球、裁判服和志愿者裝備以及所有運動場內外的廣告牌和電視廣告權限,但回報也是驚人的,預計本屆世界杯將使該公司銷售額增加15億美元。
不過,世界杯官方贊助身份不是那么好拿的,國際足聯通常青睞一些國際性大公司的知名品牌。中國這樣的企業本就不多,真正有勇氣和實力對“世界杯蛋糕”動刀的,目前還沒有。然而,路并沒有完全堵死。韓國現代就擠掉了德國的奔馳、寶馬,成為汽車產業中唯一的世界杯官方指定贊助商。中國企業,也可以想辦法嘗試一下。
借鑒:商家各顯神通
要分享世界杯這個商業“大蛋糕”,除了成為世界杯官方贊助商以外,還有很多“擦邊球”可以打。
比如,耐克公司一口氣贊助了美國、墨西哥、葡萄牙等8支隊伍,這個“戰術”的好處是花費相對少,但效果不見得差。
投資“明星”,中國企業也想到了。某空調企業賽前請到貝克漢姆、羅納爾多等頂級球星代言并拍攝電視廣告和宣傳海報,某電腦企業簽下著名球星羅納爾迪尼奧為其全球品牌形象代言人。
當然,更多的中國企業傾向于充分利用世界杯主題來宣傳營銷,不用花額外的錢,卻能收到額外的效益。某體育運動服裝品牌就在世界杯期間推出了幾款自創產品,包括按照各參賽隊國旗顏色設計的足球鞋等,都很暢銷。
- 上一篇:誰扼殺了員工的敬業度
- 下一篇:2萬多雙愛心童鞋,一路向西 溫暖進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