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中國鞋企,為何“步調”不一
去年10月7日,歐盟正式對原產于中國的皮鞋產品征收為期2年、16.5%的反傾銷稅。但在本月中旬之前,中國鞋企若不服歐盟理事會初裁,可向歐盟法院提起訴訟。如今最后期限已過,但我國1200家涉案企業中只有14家鞋企加入起訴行列,面對歐盟此次征收重稅的發難,國內這么多鞋企為何“步調”不一?
以法抗辯討說法
“16.5%的反傾銷稅對制鞋企業來說太高了,更何況如此征收反傾銷稅不符合歐盟相關法律。”我國最大的民營制鞋企業奧康集團率先向歐盟一審法院提起訴訟時,認為除了要打這場“官司”已別無選擇。今年,這家企業預計生產皮鞋1300萬雙,其中外銷就有300萬雙,今后還將逐步擴大皮鞋外銷比例,而如此征收反傾銷稅等于逼迫其放棄歐洲市場,但奧康和其他參與抗辯的泰馬鞋業、金履鞋業的大企業無法做到。更何況,如果中國企業不積極應對,歐盟有可能會在兩年制裁期后,再把征收反傾銷稅的期限延長5年,那將對中國制鞋行業造成毀滅性打擊。
如果不抗辯默默接受,中國鞋企就只有兩種結果,要么自動放棄歐盟市場,要么摳成本降質量自我消化強加的反傾銷稅,這都是一些大型鞋企所不愿看到的。正因為對這樣的結果強烈不滿,此次奧康沒有以“市場經濟地位”和“無損害抗辯”為目標,應訴歐盟反傾銷調查程序,而是直接向歐盟一審法院起訴,反對不合理的貿易壁壘。為此,還專門聘請了以前在歐洲打贏溫州打火機反傾銷案的蒲凌塵律師,向歐盟一審法院提起訴訟。
多數企業調頭就跑
歐盟對我國皮鞋揮出反傾銷“大棒”,為什么大多數我國鞋類生產企業放棄應訴?作為我國鞋類生產出口的第二大省,福建有近300家鞋類生產企業受到波及,本來也準備尋求走訴訟之路,但由于歐盟法律并未對審理時限作出明確規定,加上舉證、調查等程序繁雜,耗費的人力財力都大。極有可能制裁已結束,法院訴訟結果還沒出來。哪怕最后勝訴,歐盟賠償的費用可能還不及企業打官司的訴訟費及其他費用。權衡利弊后,福建皮鞋企業集體放棄了訴訟。但因為費用問題退出訴訟,就意味著可能退出歐洲市場。其實,中國鞋企應訴是自己的權利,也是走進國際市場必備的經驗。但集體選擇了沉默,就可能在沉默中落敗。
現在,不少中小型鞋企直接選擇調頭做生意,調整出口方向將產品銷往北美和非洲國家。放棄申訴權利的眾多鞋企私下認為,此次將局面“扳回來”的可能性太小了。反傾銷這種跨國官司程序十分復雜,很有可能2年制裁期已實施完畢,而法院訴訟尚無結果。但一場反傾銷官司費用,少則30多萬元,高的要上百萬,如此大費周章還真“玩不起”。盡管行業協會人士認為,我國已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國之一,中國企業應該運用各種不同的法律程序、渠道和方式,維護產業利益和自身權利,但愿意站出來“發聲音”的企業還是寥寥無幾。
打消“錯覺”需努力
此次歐盟對中國鞋企課以重稅,關鍵在于長期以來對中國鞋存在一些“錯覺”:如在歐洲媒體報道中,中國鞋在歐洲市場銷售價遠低于成本價,而事實上對中國鞋企而言,“從來不做蝕本生意”。其次,歐盟認為,中國市場化程度很低,中國大量鞋企背后有政府支撐,這些傳統“印象”與現實根本不符,因為此次涉案鞋企中90%以上為民營企業。
中國民營企業在世界貿易中往往能夠提供價廉物美的商品,但是很多國家基于本國企業自身利益往往動輒揮舞“反傾銷”大棒。根據世貿組織今年發布的一份報告,2005年178起反傾銷案中,對中國產品提請反傾銷訴訟的有55宗,接近31%。面對頻繁的“反傾銷事件”,中國民營企業由于通常規模較小、力量分散、缺乏溝通渠道等原因,往往在維護自身正當權益方面倍感艱難。
歐盟對中國鞋征收反傾銷稅,也引起了國內媒體關注。為聲援國內企業應訴,新浪網等媒體在第一時間即對中國鞋企抗辯反傾銷事件做出詳細報道,引起了國家主管部門、行業同仁以及廣大公眾密切關注。目前,新浪網已牽手奧康集團建立反傾銷專題,共同維護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正當權益。奧康總裁王振滔也開通了新浪博客,用博客記錄反傾銷歷程。
目前,中國鞋企應訴反傾銷的舉證材料已準備齊全,并正式遞交歐盟法院。國內不少媒體也開始聚焦走出國門的鞋企,而在互聯網調查中,90%以上的網民認為中國鞋沒有錯,而是國外的貿易壁壘不斷加高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