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皮鞋反傾銷案:政府法律援助缺位
2007-01-09 11:36:42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即使政府一直強調自己不是應訴的主體,是不是可以考慮向小企業提供一些免費的法律援助,甚至法律方面的資金支持?”
4:1200。
蒲凌塵的2007年,仍然與中國皮鞋的歐盟反傾銷案糾纏不清。
在歐盟去年10月做出對中國產皮鞋征收16.5%反傾銷稅的決定后,在2006年年末,號稱“中國反傾銷應訴第一律師”的蒲凌塵又一次代表中國企業向歐盟法院提起訴訟,指出歐盟在界定中國皮鞋造成產業損害的過程中,有不符合WTO規定和歐盟法律的做法。
只有4家中國鞋企參與了上述起訴,他們的背后,是1200家,甚至更多的沉默的中國制鞋企業。
其他企業選擇沉默的原因各異:有的是被漫長的訟訴期嚇退,有的受困于高昂的費用,有的已經對整個法律過程失去信心。
10萬歐元和3000人民幣
2005年7月7日,歐盟宣布對中國皮鞋進行反傾銷調查。商務部隨即在溫州、廣州番禺等多處皮鞋生產加工基地召開應訴協調會,向涉案企業介紹情況,并推薦反傾銷應訴的律師。
但是最后參加的不僅有商務部推薦的律師。和每個反傾銷應訴協調會一樣,各路律師蜂擁而至———這是他們擴展業務的一個好機會。
中國皮革協會應對小組的負責人衛亞菲說,他們在組建律師庫時,只會精心挑選商務部推薦的一些律師,將其資料掛到網上,由企業自由挑選。
但是事實表明,在每一次應訴協調會的現場,企業都缺乏足夠的渠道來分辨哪些律師真正擁有“商務部推薦”的金字招牌。“在一些組織粗糙的培訓會上,甚至只規定從幾點到幾點是律師發言的時間。不論什么來歷,只要事先登記一下,就可以上臺發言。”一位參加過應訴協調會的工作人員說。
在一些律所的介紹中,“會中、英文,有國外生活經驗”,被視為一名合格反傾銷律師的首要條件。據說,一些律師此前只是有過一些國際貿易法律的經驗。
缺乏經驗更廣泛的衍生品是弄虛作假。一位行業資深律師表示,他曾見過不少律師夸大從業經驗和業務水準,比如只是在某律所從事過某一反傾銷案的文件翻譯工作,但在介紹自己時,便稱曾成功代理過該案件。
而且,由于國內外信息不對稱,一些沒有律師資格的人也加入到反傾銷應訴“掘金者”的行列。“如果這些人向歐盟出具對中國法律的解釋和意見,一旦被發現,是完全不被承認的。”上述律師稱。
但是在培訓會上第一次聽到“反傾銷稅”、“市場經濟地位”、“產業損害”等一系列新名詞的企業并不知道這些。他們在政府官員和協會、商會的鼓勵下決定應訴時,他們選擇律師的參考項只有兩條:第一,該名律師提供的從業經歷;第二,費用。
在從業經歷虛夸的同時,也有不少自知經驗不足的律師通過削減費用來爭得業務。在業內,聘請一位頂尖律師進行反傾銷應訴,全程的基本費用大概在10萬歐元左右。而聘請一位初出茅廬的律師填寫抽樣申請表和市場經濟地位問卷,據說最低價格是3000元人民幣。
在皮鞋生產行業中,存在大量中小企業,因此在決定應訴的163家企業中,既有十幾家大企業請了資深律師,也有一些缺乏財力的小企業,只能花1萬元左右請一些要價低的律師。
沉默的大多數
法律服務質量的不同,之后不久就顯露出來。
蒲凌塵說,“只有真正有經驗的律師,才能解決所出現的技術問題”,否則一些律師會在填寫市場經濟地位問卷時誤導企業,或者不能給企業提供足夠的專業建議。
2005年11月,歐盟派出官員到中國核查,一位當時曾參與陪同的中國官員說,實際情況令人吃驚。不少企業提供的資料和填寫的問卷不斷被歐盟律師和會計師挑出錯誤,而且細節疏漏很多。“有幾個問題我記得在之前的培訓會上,曾經有資深律師反復強調過。我覺得這是律師不敬業的問題。”
一位當時的代理律師承認,歐盟在核查中發現很多企業財務混亂、甚至造假帳的現象,可能與企業代理律師有關。
但是中國企業發現,他們自身難以擺脫這一問題。長期以來,中國商務部和各地主管部門都想方設法提高企業應訴的意識和能力。歐盟皮鞋反傾銷案創下了163家企業應訴的中國最高紀錄,被當時的評論認為,是企業應訴意識覺醒的表現。在反傾銷案的過程中發生的企業資料混亂現象,則被大部分官員批評為“應訴能力不足”。
“即使政府一直強調自己不是應訴的主體,是不是可以考慮向小企業提供一些免費的法律援助,甚至法律方面的資金支持?”一位業內人士抱怨說。
2006年1月12日,歐盟反傾銷委員會做出決定,拒絕給中國皮鞋企業以市場經濟地位;3月16日,歐盟反傾銷委員會投票,決定從4月初起,對中國皮鞋加征4%的關稅,之后幾個月中逐步上升到19.4%。
當企業得知這一結果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已經投入的資金和精力。在皮鞋案中,即使聘請價格低廉的律師,整個法律程序也需要10萬人民幣以上,而富貴鳥這樣的大集團,花費更以百萬計。
因此,此后幾個月中,除了中國皮鞋反傾銷應對聯盟的8家企業繼續進行無損害抗辯之外,業內沉默的大多數,開始現實地盤算如何將損失降至最小。
一位鞋企負責人說,“在反傾銷開始前,所有人都跟我們說,一定要去應訴,但是我們花了幾十萬打官司之后,發現自己的待遇和不應訴的企業還是一樣的,什么說法都沒有。”
4:1200。
蒲凌塵的2007年,仍然與中國皮鞋的歐盟反傾銷案糾纏不清。
在歐盟去年10月做出對中國產皮鞋征收16.5%反傾銷稅的決定后,在2006年年末,號稱“中國反傾銷應訴第一律師”的蒲凌塵又一次代表中國企業向歐盟法院提起訴訟,指出歐盟在界定中國皮鞋造成產業損害的過程中,有不符合WTO規定和歐盟法律的做法。
只有4家中國鞋企參與了上述起訴,他們的背后,是1200家,甚至更多的沉默的中國制鞋企業。
其他企業選擇沉默的原因各異:有的是被漫長的訟訴期嚇退,有的受困于高昂的費用,有的已經對整個法律過程失去信心。
10萬歐元和3000人民幣
2005年7月7日,歐盟宣布對中國皮鞋進行反傾銷調查。商務部隨即在溫州、廣州番禺等多處皮鞋生產加工基地召開應訴協調會,向涉案企業介紹情況,并推薦反傾銷應訴的律師。
但是最后參加的不僅有商務部推薦的律師。和每個反傾銷應訴協調會一樣,各路律師蜂擁而至———這是他們擴展業務的一個好機會。
中國皮革協會應對小組的負責人衛亞菲說,他們在組建律師庫時,只會精心挑選商務部推薦的一些律師,將其資料掛到網上,由企業自由挑選。
但是事實表明,在每一次應訴協調會的現場,企業都缺乏足夠的渠道來分辨哪些律師真正擁有“商務部推薦”的金字招牌。“在一些組織粗糙的培訓會上,甚至只規定從幾點到幾點是律師發言的時間。不論什么來歷,只要事先登記一下,就可以上臺發言。”一位參加過應訴協調會的工作人員說。
在一些律所的介紹中,“會中、英文,有國外生活經驗”,被視為一名合格反傾銷律師的首要條件。據說,一些律師此前只是有過一些國際貿易法律的經驗。
缺乏經驗更廣泛的衍生品是弄虛作假。一位行業資深律師表示,他曾見過不少律師夸大從業經驗和業務水準,比如只是在某律所從事過某一反傾銷案的文件翻譯工作,但在介紹自己時,便稱曾成功代理過該案件。
而且,由于國內外信息不對稱,一些沒有律師資格的人也加入到反傾銷應訴“掘金者”的行列。“如果這些人向歐盟出具對中國法律的解釋和意見,一旦被發現,是完全不被承認的。”上述律師稱。
但是在培訓會上第一次聽到“反傾銷稅”、“市場經濟地位”、“產業損害”等一系列新名詞的企業并不知道這些。他們在政府官員和協會、商會的鼓勵下決定應訴時,他們選擇律師的參考項只有兩條:第一,該名律師提供的從業經歷;第二,費用。
在從業經歷虛夸的同時,也有不少自知經驗不足的律師通過削減費用來爭得業務。在業內,聘請一位頂尖律師進行反傾銷應訴,全程的基本費用大概在10萬歐元左右。而聘請一位初出茅廬的律師填寫抽樣申請表和市場經濟地位問卷,據說最低價格是3000元人民幣。
在皮鞋生產行業中,存在大量中小企業,因此在決定應訴的163家企業中,既有十幾家大企業請了資深律師,也有一些缺乏財力的小企業,只能花1萬元左右請一些要價低的律師。
沉默的大多數
法律服務質量的不同,之后不久就顯露出來。
蒲凌塵說,“只有真正有經驗的律師,才能解決所出現的技術問題”,否則一些律師會在填寫市場經濟地位問卷時誤導企業,或者不能給企業提供足夠的專業建議。
2005年11月,歐盟派出官員到中國核查,一位當時曾參與陪同的中國官員說,實際情況令人吃驚。不少企業提供的資料和填寫的問卷不斷被歐盟律師和會計師挑出錯誤,而且細節疏漏很多。“有幾個問題我記得在之前的培訓會上,曾經有資深律師反復強調過。我覺得這是律師不敬業的問題。”
一位當時的代理律師承認,歐盟在核查中發現很多企業財務混亂、甚至造假帳的現象,可能與企業代理律師有關。
但是中國企業發現,他們自身難以擺脫這一問題。長期以來,中國商務部和各地主管部門都想方設法提高企業應訴的意識和能力。歐盟皮鞋反傾銷案創下了163家企業應訴的中國最高紀錄,被當時的評論認為,是企業應訴意識覺醒的表現。在反傾銷案的過程中發生的企業資料混亂現象,則被大部分官員批評為“應訴能力不足”。
“即使政府一直強調自己不是應訴的主體,是不是可以考慮向小企業提供一些免費的法律援助,甚至法律方面的資金支持?”一位業內人士抱怨說。
2006年1月12日,歐盟反傾銷委員會做出決定,拒絕給中國皮鞋企業以市場經濟地位;3月16日,歐盟反傾銷委員會投票,決定從4月初起,對中國皮鞋加征4%的關稅,之后幾個月中逐步上升到19.4%。
當企業得知這一結果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已經投入的資金和精力。在皮鞋案中,即使聘請價格低廉的律師,整個法律程序也需要10萬人民幣以上,而富貴鳥這樣的大集團,花費更以百萬計。
因此,此后幾個月中,除了中國皮鞋反傾銷應對聯盟的8家企業繼續進行無損害抗辯之外,業內沉默的大多數,開始現實地盤算如何將損失降至最小。
一位鞋企負責人說,“在反傾銷開始前,所有人都跟我們說,一定要去應訴,但是我們花了幾十萬打官司之后,發現自己的待遇和不應訴的企業還是一樣的,什么說法都沒有。”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五鞋企靈活戰歐盟
- 下一篇:離職前起貪念 盜竊產品鞋被批捕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