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之道:大學生不必怯于談薪
在應聘中,薪酬問題是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都必須面對的。記者近日在才市中發現,眾多畢業生在求職中“怯于問薪”。上海HR聯盟的職業指導專家指出,畢業生逛招聘會首先要學會識別崗位價值,善用一定的技巧來“談薪”。
在嚴峻的就業壓力下,有人提出,在擇業過程中,最好不要問自己的薪酬,否則可能引起招聘者的反感。但這就給畢業生們出了個難題:不主動問吧,根本不了解對方的薪水標準,等到簽合同時才發現,薪水跟自己的預期目標實在差太多,甚至會影響今后的生活水平;主動提出,又擔心用人單位認為自己急功近利,甚至有可能因此失去即將到手的就業機會。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解決。有些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會主動提出薪水問題,其實目的并非薪資本身,更重要的在于通過這個問題更加全面地了解應聘者。畢業生首先應該明白,“對事業有所追求”,這是大多數用人單位都肯定的用人標準,因此應聘時首先要明確這個崗位是不是自己想做的,如果是,首先要向用人單位表達希望在這個崗位上做事業;如果用人單位沒提薪酬問題,則可以先側面了解一下。
建議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先預定個薪金期望值,再根據社會上本專業畢業生的實際薪金水平進行修正,不要過高也不要太低。最好在與用人單位談具體工作時,尋找合適的時機,用巧妙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薪酬要求,態度要真誠。可以嘗試用探討式、協商式口氣爭取再高一些,提出一個薪酬幅度,給雙方都留有余地。如果對方口氣堅決,則可以迂回爭取試用期的縮短,比如說“我對自己是比較有自信的,您看能不能一步到位直接拿
轉正期的工資,或者把3個月的試用期縮短為1個月?”一些招聘單位在面試時會直接問:“你期望的薪酬大約是多少?”此時,可以以退為進提出反問:“只要有發展機會,我愿意接受貴公司的薪酬標準,不知按規定這個崗位的薪酬標準是多少?”這樣,不但沒有露出自己的底,反而可能摸清對方的底。
專家表示,很多企業在無法全面評估一個新員工價值時,采取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就是降低起薪。新員工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一旦被認為有能力或有潛力,企業的付薪往往會直線上升。這就是很多企業在試用期內支付較少工資的原因。這一做法并不單純面向應屆畢業生,而是企業常用的定薪方式。因此應屆畢業生考察第一份工作時,應主要看職業是否有利于發揮所長、行業是否有發展空間,這些比緊盯薪酬更有價值。
- 上一篇:求職專家:“自殺式求職”不可取
- 下一篇:去大公司好還是小公司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