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紅長尾新模式:款多量小
中國是服裝大國和強國。然而中國服裝卻沒有稱譽世界的品牌,從東南沿海到廣袤腹地星羅其布的代工基地,是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一個縮影。只是,對比一下ZARA靈敏產業鏈的建設,我們的“世界工廠”無論從哪方面看都相形見拙。
偏居于歐洲不甚發達的西班牙一隅的ZARA,近年來異軍突起,成為時尚品牌領導者。2005年全球100個最有價值的品牌中ZARA位列77名。《商業評論》把ZARA稱為“時裝行業中的戴爾電腦”, 管理學最時尚的長尾理論的不二樣板。
是什么原因讓ZARA能夠在短時間內成長為極富競爭力的國際品牌呢?
一般分析ZARA成功的原因大致是:顧客導向,垂直一體化,高效的組織管理,強調生產的速度和靈活性,不做廣告不打折的獨特營銷價格策略等。而實際上至關重要的環節是ZARA的靈敏供應鏈系統,大大提高了ZARA的前導時間。前導時間是從設計到把成衣擺在柜臺上出售的時間。中國服裝業一般為6至9個月,國際名牌一般可壓縮至120天,而ZARA最厲害的是只有7天,一般為12天。這是具有決定意義的12天。ZARA之靈敏供應鏈所展現出來的韻律,中國服裝業該如何招架?須知,連國際服裝品牌巨頭都明知ZARA厲害,就是學不來,模仿不了啊。
為什么?
ZARA“款多量小”,一年大約推出12000種時裝,而每一款時裝的量一般都不大。即使暢銷款式,ZARA也只供有限的數量,常常在一家專賣店中一個款式只有兩件,賣完了也不補貨。一如郵票的限量發行提升了集郵品的價值,ZARA通過這種“制造短缺”的方式,培養了一大批忠實的追隨者。“多款式、小批量”,卻使ZARA實現了經濟規模的突破。
ZARA有近400名設計師,這些設計師是典型的“空中飛人”,他們經常坐飛機穿梭于各種時裝發布會之間,或者出入各種時尚場所。通常,一些頂級品牌的最新設計剛擺上柜臺,ZARA就會迅速發布和這些設計非常相似的時裝。這樣的設計方式能保證ZARA緊跟時尚潮流。據悉,在歐洲,每年ZARA都要向那些頂級品牌支付幾千萬歐元的侵權罰款。ZARA并沒有因此放棄這種設計模式,顯然從中賺取的利潤要比被罰款的數額高得多。
ZARA花巨資一體化設計自己的靈敏產業鏈。生產基地設在西班牙,只有最基本款式的20%服裝在亞洲等低成本地區生產。ZARA設立了20個高度自動化的染色、剪裁中心,而把人力密集型的工作外包給周邊500家小工廠甚至家庭作坊。把這20個染色、裁剪中心與周邊小工廠連接起來的物流系統堪稱一絕。
ZARA的物流方式令世人瞠目。在西班牙方圓200英里的生產基地,集中了 20家布料剪裁和印染中心,500家代工的終端廠。ZARA把這200英里的地下都挖空,架設地下傳送帶網絡。每天根據新訂單,把最時新的布料準時送達終端廠,保證了總體上的前導時間要求。建設這樣一個生產基地,需要投資達幾十億歐元。許多品牌服裝想模仿ZARA,可是卻沒有這樣巨額投資的生產基地。成品服裝在歐洲用卡車兩天內可以保證到達,而對于美國和日本市場,ZARA甚至不惜成本采用空運以提高速度。這種大生產思維,終使ZARA品牌一騎絕塵。
ZARA的零售只設專賣店,那是ZARA的窗口與眼睛,不搞特許經營。專賣店每周根據銷售情況下訂單兩次,這就減少了需要打折處理存貨的機率,也降低庫存成本。款式更新快增加了新鮮感,吸引消費者不斷重復光顧。快速更新店面里的貨品,也確保了它們能符合顧客的品味,從而能被銷售出去。現在中國只有香港與上海兩家專賣店,許多中國女性都翹首期盼北京專賣店開業,以便盡早享受ZARA帶來的時尚與福利。
“品種少,批量大”是傳統制造業的天條,而在“長尾”經濟中,“品種多,批量小”卻成為當紅的商業模式。ZARA以其靈敏產業鏈,創造了長尾市場的新樣板。
- 上一篇:奢侈品牌中國渠道之變
- 下一篇:2萬多雙愛心童鞋,一路向西 溫暖進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