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檢鞋近80%不合格
受檢鞋近80%不合格 境外消費者50%以上表示震驚
2006年12月29日,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消息:對浙江省杭州、寧波、金華、紹興等4城市流通領域銷售的進口皮鞋商品進行質量抽檢,結果發現8成進口鞋不合格。為此,導報記者在2006年12月29日、30日、31日3天期間,通過互聯網、電話連線調查身居境外的消費者,以及對部分在中國工作與學習的境外人士進行上門調查,發放問卷上百份,收回有效問卷50份。
接受調查的境外人士是主要居住于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中等收入者及少數非中等收入者。調查表明:對受檢歐洲進口鞋近8成不合格事件,境外消費者5成以上表示震驚與關注!
現狀——決勝國際市場 中國鞋還缺什么?
我們從整個調查結果中清楚地可以發現:雖然接受調查者大都表明:可能會因在中國被抽檢不合格的事件而改變對一些知名品牌的選擇;但是我們依然看到:在進口鞋區域選擇的比例中歐洲鞋依然擁著最多的消費者,并且這個現狀不會因為一兩起歐洲鞋子的質量問題案而發生根本改變。
我們可以看出,中國鞋以薄弱的價格優勢與具有綜合優勢的歐洲鞋相比,顯得勢單力薄。像中國鞋這類的中國產品在技術含量、產品質量、品牌知名度等方面亟需提高,力求盡快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思考——決勝國際市場 中國鞋呼喚核心競爭力!
這次接受調查的絕大多數人屬于中等收入者,他們的回答告訴我們:價格不是他們考慮的最主要因素,歐洲鞋用他遠高于中國鞋的價位贏得了更多人的喜愛,它的質量、它的款式、它的品牌效應對中等收入或高收入者來說是超越價格而優先考慮的。
從而,我們也可以看出,用低價進入國際市場的中國鞋,更多的被低收入者選購,即使我們的產品質量、技術含量不亞于歐洲鞋,但是由于消費群的不同,我們的鞋子就很難登上“大雅”之堂,這無形中降低了品牌的國際層次地位,定格了消費層次,從而在許多境外消費者心中成為廉價的代名詞,并且這種效應會在一段時間內存在。
因此,中國的鞋子在進軍國際市場的戰略中,何時才能更換價格這個“武器”,如何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創造中國的國際知名品牌,這是我們企業應該思考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