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聚氨酯產業應集聚發展 增強國際競爭能力
世界聚氨酯(PU)產業正朝著技術日臻完善、產品日新月異、應用領域越來越廣的方向發展,全球PU制造和消費中心正向中國轉移。中國要緊抓機遇,科學規劃,突破瓶頸,自主創新,做強做精,建成若干個產業集聚度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產業鏈緊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PU產業基地。長三角是中國PU產業制造中心,應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國PU產業工業園區。這是日前在上海召開的2006中國聚氨酯國際研討會上,上海PU產業發展促進中心總工程師黃茂松向100多家中外企業代表發表的看法。
受經濟普遍增長的影響,近5年來全球PU一直保持較高增速,2000~2005年增速為6.7%,2005年全球PU產量達到1375萬噸。預計未來5年增速為5%,到2010年全球PU產量將達1690萬噸。而今后幾年亞太地區PU年增速將達11%,中國市場增速將保持在15%左右,中國將成為全球PU核心市場。在此背景下,中國PU產業發展面臨什么特點?黃茂松認為,一是PU基礎原料生產規;、專業化趨勢明顯;二是全球PU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應用不斷涌現,已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和國民經濟各領域;三是長三角PU企業依托原料、市場、貿易和人才優勢,已形成從PU基礎原料到各種制品的產業群體。
黃茂松說,中國是PU制造大國,但仍非強國,中小企業多、低檔產品多、分布散、規模小。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已成為中國PU產業未來發展的最大瓶頸。中國PU整體技術水平與美歐日等經濟發達國家相比尚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高附加值產品少、自主品牌產品少、國際競爭力強的產品少。其主要原因是,中國PU產品自主創新投資力度不夠、體制機制不健全。對此,黃茂松提出,中國PU產業應加快向集團化、規;I化方向努力。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產業規劃導向,鼓勵在重點地區培植PU生產基地,通過產業整合、企業重組和結構調整,形成規模集聚效應,同時培育一批如萬華、高橋石化、華峰集團等具有強大實力的集團企業,鼓勵民營資本投資,從整體上提高全國PU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當前,打造中國PU產業基地的機遇已經出現。黃茂松說,由大企業、行業協會、科研院校等共同組建的上海PU產業發展促進中心,在調研基礎上提出了在長三角尤其在上海建設PU產業基地的設想,在上海金山區國際化工城建設國內首個PU產業園區的條件已成熟。
首先是上海具有無可比擬的原料優勢。在世界級的上;^內,由巴斯夫、亨斯邁和上海華誼集團等合資建設的年產24萬噸MDI和16萬噸TDI裝置已經投產,拜耳獨資建設的年產35萬噸MDI和16萬噸TDI工廠可在兩年內建成,到2008年上海將形成59萬噸/年MDI、32萬噸/年TDI生產能力,分別占國內總產能的66%和60%。在化工區內還建有年產5萬噸HDI、4萬噸聚醚和6萬噸PTMEG生產廠。在這個區域內,上海高橋石化是國內目前聚醚多元醇產能最大、品種最多、出口量最大的企業;寧波萬華年產16萬噸MDI裝置投產運行,無疑對長三角PU產業穩定發展可起到重要作用。其次,長三角區域經濟相對發達,是國內制造業中心之一,是我國汽車、電子信息等制造業最為集中的地區,加上國內建筑節能對PU硬泡需求的激增,PU市場需求量巨大,僅上海大眾與通用下屬的PU軟泡等零配件企業,2005年內銷和出口值就高達150億元。同時,該地區PU下游加工企業成片成網,不少企業頗具規模。圣諾盟集團是國內PU軟泡產量最大企業,江蘇德發集團、溫州華峰集團、江蘇昆山宇田集團等已形成國內PU合成革的產業群,浙江已形成了強大的氨綸產業鏈,溫州成為國內PU鞋液的主要生產基地,蘇南地區集中了幾家規模大的PU涂料生產廠。第三,上海正在建設國際中心城市,全球PU跨國公司和國內PU產業界、科技界和專業媒體均紛紛聚焦上海,選擇上海作為推動全國乃至亞洲PU發展的基地,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已進駐國內外數十家新材料研發中心,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上海地區科研院所眾多,產學研合作力量強大。
據悉,為充分發揮上海PU原料、科技優勢,發揮長三角PU制造業發達的區域特點,上海金山區已決定籌建上海PU工業園區,通過幾年努力,集聚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和科研院校各方力量,實施集團化、規模化、專業化戰略,推動上中下游產業鏈聯動,在園區內逐步建成若干個PU重點原料和產品生產基地,主要有非光氣法制造異氰酸酯、PU輪胎、熔紡氨綸切片及紡絲、建筑節能PU材料硬泡、含氟PU材料、高性能PU彈性體材料、綠色泡沫PU材料和水基PU材料生產等重大項目,計劃到2010年形成50億~100億元的經濟規模。
黃茂松表示,上海PU工業園區的項目大部分是自主創新技術產業化項目,有的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我們不能老是跟在外國后面走,在某些方面要走在前列。在發展有中國特色的聚氨酯產業中,特別要強化集聚發展,希望得到政策的有力支持。而國內企業更要抓住機遇,全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以確保企業在PU工業全球化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