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訴還是沉默 浙江制鞋企業處于“刀鋒邊緣”
10月7日,歐盟正式開始對產于中國的皮鞋加征16.5%的反傾銷稅,一個利潤只有10%的傳統產業。這起歐盟歷史上涉案金額最大的對華反傾銷事件,牽涉了1200多家國內制鞋企業。然而,兩個多月過去了,浙江卻只有兩家制鞋企業站出來,公開表示要和歐盟叫板打官司,而絕大多數的企業選擇了沉默。
為市場和尊嚴而戰
日前,奧康集團關于反傾銷申訴的舉證材料已準備齊全,目前律師正在做最后的核實和整理工作,近日將正式遞交歐盟法院。
“就等歐洲律師的消息了,我們將為了市場尊嚴而戰。”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用了一貫的堅決語氣。
10月初,歐盟理事會投票通過對中國和越南產皮鞋征稅的終裁提案,宣布自10月7日起分別對兩國皮鞋征收16.5%和10%的反傾銷稅。根據歐盟法律,在正式啟動反傾銷稅征收后兩個月內,相關企業可通過歐盟一審法院以“司法申訴”形式進行起訴。
10月23日,奧康集團率先宣布向歐盟一審法院提起訴訟。作為中國年出口量300萬雙的民營鞋企主,王振滔認為,歐盟在調查、審定、裁決中存在諸多問題,不符合歐盟相關法律,比如在市場經濟地位方面,歐盟在計算閱卷和抽樣企業的標準方面模糊不清。“歐盟對中國制鞋企業采取‘一刀切’的措施明顯不合理,這損害了國內大部分制鞋企業乃至上下游企業的利益。”王振滔說。
“這樣做毫無道理,不符合WTO規則和行業慣例。”溫州泰馬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廖躍表示。本月初,溫州泰馬與廣東金履、惠州新生港元鞋業公司應聲而起,也宣布加入應訴戰團。
“沉默的大多數”在想什么
令人關注的是,在個別企業把勇氣付諸行動時,其余1200多家涉案鞋企均選擇了沉默。
溫州某知名品牌鞋企負責人坦言,高額的訴訟費用讓許多小規模企業望而卻步。同時,歐盟法律并未對審理時限做出明確規定,加上舉證責任、調查等程序繁雜,訴訟至少要兩年才能出結果。極有可能出現“制裁已經實施完畢,而法院訴訟尚無結果”。
一些龍頭企業的態度曖昧更耐人尋味。在國內中高檔皮鞋市場占有率高達10%的某品牌企業也放棄應訴,轉而前往歐洲某國投資20億元興建鞋革工業園,希望以此規避國際市場的各種貿易壁壘,從而實現其全球化拓展路徑。
與此同時,個別企業依然對歐盟市場抱有樂觀僥幸態度。臺州一家鞋業公司業務人員稱,中國出口的皮鞋價格對于歐盟的消費者來說仍具有不可取代的吸引力。“我們相信歐洲消費者有足夠的消費能力,可以支付中國鞋類產品因征稅而提高的價格。”
“這是一種消極的觀點”。奧康集團聘請的代理律師蒲凌塵表示,歐盟在本案的調查和裁決中存在諸多違背歐盟反傾銷法規之處,例如分別稅率待遇、企業市場經濟待遇、反傾銷稅率的計算、信息披露的時限,非抽樣企業的待遇等,我國企業如果針對這些事實提出異議,存在抗辯勝訴的可能性。
聯合+抗辯的實踐之路
在奧康集團宣布聘請律師對歐盟提起反傾銷訴訟后不到一周,《歐洲時報》就發表了評論員文章,稱中國企業應大膽保護自己的權益。歐盟駐華大使賽日安博也對此表示理解和贊賞。
“歐洲的消費者希望能買到物廉價美的中國鞋。所以,抗辯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趙偉表示。
有專家建議,除了企業內部聯合外,浙江鞋企還可以嘗試與歐盟鞋企合作,把我們的勞工、成本優勢和對方的設計、品牌優勢結合,把出口歐盟的中國鞋打上‘歐洲設計、中國生產’的標簽。“不僅附加值會隨之上漲,反傾銷帶來的影響將降至最低。”目前,浙江已有幾家企業在嘗試這種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