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海人平均月薪高于本地居民
一批批在本地居住和工作多年的“新上海人”,正在成為這座城市的中堅力量。這些新移民具有學歷高、年紀輕、男性多、入籍量大四個重要特點。他們的生活狀態如何?對于本地文化如何看待?并有著怎樣的價值觀?昨天,市文明辦組織的一份《新上海居民的思想道德建設》調查報告正式出爐。
【來滬理由】
發展機會多有利實現自我價值
“大學畢業后,之所以選擇到上海,就是因為這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在調查中,69.2%的新上海人表示,來滬發展最看重這里機會多,有利于自我價值的實現;對于已有家庭的人來說,來上海還可以為子女創造更好的發展空間,這個比例達22.9%。
對于目前的工作和生活,77.3%的新上海人選擇了滿意或比較滿意;48.3%的人自己認為生活水平處于上海中等;30.2%處于中下等;認為自己在頭等和下等的僅占2.2%和6.4%。“兩頭大,中間小的特征,說明大多新上海人認為自己在中等水平,這種橄欖形結構有利于上海社會的穩定和諧。”課題組專家、上海大學哲學系博導陳衛平分析說,盡管該群體收入相對較高,仍然有36.6%的人自我評價處于中下等和下等,反映了他們“比上不足”的復雜心態。
【收入水平】
平均月收入高于本地居民
此次調查的對象主要針對企業工作人員、教育和科學研究工作者和公務人員這三類人群。從統計結果來看,本科以上學歷占79.4%,研究生32.5%;企業中層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等人群的文化程度較高,教師和研究人員達54.3%。
在這些人群中,80.9%的人月收入超過2000元。其中月收入2000-5000元的占55.4%,5000-10000元的22.1%,萬元以上的比例為3.4%。除了企業中高層管理者外,38.5%的專業技術人員和31.2%的作家、律師等月收入過5000元。與2005年市統計局調查的上海城市居民家庭每人每月可支配的收入相比,前者明顯要高。
【住房條件】
多為租房族對改善居住信心不足
在調查中,許多新上海人表示,當他們從外地或海外來滬后發現,相比吃和穿,最頭疼的主要是居住問題。雖然他們收入水平較高,但購房的壓力仍然較大。
根據統計,目前已經擁有商品房的新上海人居民,已達到39.7%,其中選擇住在外環線以內的占56.6%;在浦東新區買新房的人占17.3%;住在外環以外的人群比例也高達26.1%。在剩余的60.3%未購房新上海人中,46.5%目前屬于租房族,10.6%入住單位公房,而在親戚朋友家借宿的占到3.2%。
記者獲悉,盡管對未來生活水平會有所改善充滿信心,然而不少人對于將來改善住房條件這一項顯得信心不足,而且收入越低者信心越不足。從總體上看,近50%的新上海人認為在10年內,不太可能改善自己的住房條件,甚至有13.5%的人認為在當前房價形勢下,根本實現不了。
【未來預期】
近八成人士堅信生活水平會提高
“在未來兩三年內,您認為生活水平會如何?”在調查中,近80%的新上海人對生活水平會改瞥瀆判模?.4%和0.2%的人認為自己將來的生活可能下降或嚴重下降。記者了解到,他們對于生活水平的預期,與其收入水平、職業有一定聯系。
根據從業身份來看,預期自己會有改善的前三類人群,分別為企業中高層管理者、商業服務業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而后三類人群分別為作家、律師、記者、會計師、機關、社會團體職員等。對此,課題組專家陳衛平分析,諸如管理者預期改善數據排名靠前的原因,可能因為其獲得的晉升、加薪的機會多。而作家、律師等行業競爭激烈、充滿變數,因此不僅對改善的預期排名靠后,并且表示未來生活水平可能下降的比例也最高。
從個人收入來看,調查基本呈現收入越高,對生活水平預期就越有信心的現象。但調查中也發現,收入在2000元以內的人群,比2000-10000元的人群對生活水平預期整體都要高。“這可能與他們收入基數較低,提升空間較大有關系。”專家表示。
■名詞解釋
“新上海人”
從外地或海外來滬工作生活,已取得上海戶籍、居住證,或已在上海居住、工作多年(五年以上),有正當的職業和穩定的收入,并把上海作為長期居住和生活地的特定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