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鞋子交鋒:傾銷案中的新機制
12月19日晚上11點,蒲凌塵還在忙碌!拔艺趯Ψ磧A銷申訴的舉證材料做最后的核實和整理,盡量在圣誕節前正式遞交歐盟法院。”自從擔任奧康集團的代理律師近兩個月來,蒲凌塵幾乎每天都要熬夜加班。
10月23日,奧康集團以200萬元的費用聘請“中國反傾銷第一律師”蒲凌塵向歐盟一審法院提起訴訟,狀告歐盟征收中國制鞋企業16.5%的反傾銷稅不符合歐盟的相關法律。
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濤對記者說:“很多企業都擔心,勝訴幾率不大,輸了官司他們將會失去得更多。但我認為勝訴的機會還是比較大的。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不管這場官司的輸贏,對中國制鞋業來講,輸了也是贏,贏了是更贏。”
鞋戰伊始
商務部研究院梅新育副研究員介紹說,此次反傾銷,歐盟聲稱在調查中發現了充分的證據,表明中國(和越南)制鞋業存在廉價融資、免稅期、非市場化地租、不合理的資產估價等嚴重的政府干預。并決定從4月7日開始歐盟對中國皮鞋起征為期半年的4%到19.4%的反傾銷稅。
歐盟立案后,國內3大鞋業基地——浙江溫州、福建泉州、廣東的鞋業協會正式宣布聯合組建“歐盟反傾銷應對聯盟”,并對外發布聲明進行集體抗辯。
在歐盟拒絕給予我國制鞋業市場經濟地位之后,我方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是協會組織企業積極應訴,爭取對方在尋找替代國和具體計算中采用盡可能符合實際的方法,以便在裁定中贏得盡可能低的反傾銷稅率;其次是繼續尋找歐盟內部的反貿易保護主義同盟軍;第三,我國政府努力運用一切手段抑制歐盟保護主義者濫用反傾銷和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沖動,為我國企業應訴創造盡可能公正的環境,包括上訴世貿組織的威懾。
6月20日,歐盟就中國鞋征收反傾銷稅的聽證會上,中國制鞋企業代表進行了“無損害抗辯”。
中國政府的主要策略是組織企業應訴,同時在政府層面交涉,指出對方的違規之處,薄熙來部長和歐盟曼德爾森多次就此話題進行討論。
盡管中方多方努力,歐盟還是在10月5日,對中國鞋企業做出反傾銷最后裁決,對原產于中國的皮鞋及童鞋產品實施征收為期兩年的16.5%的反傾銷稅(獲得市場經濟地位的金履鞋業為9.7%的稅率)。
在“鞋案”中,中國企業積極赴歐盟各成員國游說,要求歐委會舉行聽證會,強烈地表達中國制鞋企業的立場,讓歐盟感受到了來自中國企業和行業的強大壓力,反傾銷稅率由初裁的19.4%下降到16.5%,實施年限也由一般5年降低為2年,同期立案的勞保鞋反傾銷案無稅結案,使我國涉案鞋類產品約30%免于反傾銷措施的影響。
蒲凌塵認為,這些已經表明了中國企業在應對國際貿易摩擦時,開始以國際貿易規則和貿易法律來爭取自身利益上取得重大進步。
4家鞋企上訴
據歐盟有關法律,在歐盟反傾銷終裁正式執行后的2個月零10天內,即12月16日前,中國鞋企可向歐盟法院提起訴訟。
截至目前,涉案企業中僅有浙江奧康、泰馬及廣東的金履鞋業和萬邦鞋業四家企業聘請了律師對歐盟法院提起皮鞋反傾銷訴訟。
奧康是國內最大的民營制鞋企業,去年共生產皮鞋1300萬雙,其中外銷300萬雙。按照企業逐步擴大皮鞋的外銷比例的計劃,到今年年底,外銷皮鞋數量將達到生產總量的25%。
與此同時,國內唯一一家獲得了歐盟市場經濟地位的廣東鞋企金履鞋業,也正在做各項起訴準備工作,金履鞋業總裁劉坤認為,既然擁有市場經濟地位,那就不應該再被定為傾銷企業,9.7%的反傾銷稅從何而來?
“不是其余的鞋企不愿意起訴,而是許多企業對貿易摩擦中的游戲規則還不是很懂,對上訴程序也不太了解。另外一些中小企業會考慮費用問題,其實,起訴不在于有多少企業,在于大家都能支持,我相信這4家鞋企同樣能打贏官司!眾W康集團總裁王振滔對這次訴訟表現了極大的信心。
王振濤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歐盟這次為期2年的16.5%的反傾銷稅是一種嘗試。在這幾年時間里,歐洲的經銷商會轉而培養新的供貨基地,7年后,中國鞋企就將徹底失去歐洲市場。
新的機遇
12月14日,在成都舉行的中國女鞋國際采購節上,四川省鞋業進出口商會會長劉瓊英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越是提高稅收,中國鞋業越不能給世界知名鞋企做苦力,而是要和歐洲鞋業一起,共同打造‘中國牌’!
對于此次歐盟的反傾銷,劉瓊英告訴記者:“川鞋受此次反傾銷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出口歐盟的鞋子比較少,俄羅斯、烏克蘭等東歐市場是主要出口地!睋煌耆y計,出口俄羅斯市場的鞋子占了川鞋全年出口額的60%左右。
“尋找歐美大國以外的市場,能更好的規避和歐盟的貿易摩擦問題!眲傆⒄f。
此前一個星期,來自俄羅斯遠東濱海邊區的海關法規處處長弗·魯達闊夫在成都給眾多鞋老板上了兩天的課。就在這兩天中,20余家制鞋企業收到俄羅斯采購商的意向性訂單達200多萬美金。
除此之外,中國皮革協會秘書長蘇超英說:“控制中國鞋出口數量的增長,提高出口價格,保持行業出口創匯年均增長10%,也是應對反傾銷的重要步驟。”
為了保證行業利潤,蘇超英建議,國家應取消部分原料皮和半成品革的進口關稅,因為制革廠會把增加的成本轉嫁到下游制鞋廠,增大企業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