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建筑壽命的重視程度亟待提高
目前我國各種建筑無論是橋梁、辦公樓還是居民住宅都有明確的建筑設計使用年限,但是至今沒有建筑壽命標準。有關專家認為,建筑壽命的長短不能用使用年限來衡量,它與建筑的設計質量、施工質量、使用維護都有密切關系。
國家建筑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總工程師邸小壇對記者說,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建筑設計使用年限標準經歷了1966年、1974年、1989年、2000年四次更改。建設部2000年出臺的關于建筑設計使用年限一系列標準,規定我國橋梁設計使用年限是100年至120年,重要的和有紀念意義的建筑設計使用年限是100年,一般建筑物的設計使用年限是50年,這與西方發達國家的一般建筑物設計使用年限50年至100年相近。
邸小壇說,盡管西方發達國家的建筑設計年限與中國相近,但是由于西方國家比較注重對建筑物的維護和保養,才使其建筑壽命不斷延長。他說,我國也有很多建筑壽命悠久的古建筑,如趙州橋、長城、故宮等。這些古建筑物壽命長的原因,其實也主要是我國歷朝歷代不惜花重金對其進行修繕維護的結果。由此可以看出,各類建筑物的設計使用年限與建筑壽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據邸小壇介紹,建筑物的耐久性(壽命)這一概念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的一些建筑科學專家到國外參觀交流時,才了解到的。國外的建筑行業很重視研究建筑結構的耐久性,也就是建筑壽命。而我國長期以來沒有重視對建筑耐久性的研究。
近年,隨著我國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地震、臺風造成不少房屋倒塌,這與建筑物的設計質量和施工質量都有重要關系,也凸顯出我國建筑物抗災能力較弱。
現在大城市的建筑物存在的安全隱患也比較多。除建筑結構問題外,還有大面積的玻璃幕墻,玻璃經過長時間的風吹日曬特別容易爆裂。一些高樓大廈用各類瓷磚粘貼成的華麗幕墻也容易掉下來。還有樓頂五彩繽紛的巨大廣告牌都是影響公共安全的重要問題。這些室外的隱患很普遍。為了消除這些安全隱患,延長建筑物的壽命,我國科技部和建設部已經立項研究一個名為《既有建筑鑒定與改造綜合技術與示范工程研究》的新課題,并拿出一億元的課題經費來支持研究建筑物的安全和壽命。
據了解,這一課題涉及我國建筑物耐久性問題:一是安全性評定;二是適用性評定;三是耐久性評定;四是抗災害能力評定。
國家建筑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陳凡認為,我國對建筑物壽命的重視程度比不上西方國家,對建筑耐久的評估沒有依據和標準,目前我國對建筑物質量的監測主要還是停留在對建筑物的現狀監測上,而且較少涉及對居民住宅的質量監測。
新建民用住宅是否存在偷工減料造成的質量問題?邸小壇說,施工中偷工減料的現象很普遍,這也是影響建筑物耐久性的主要因素。盡管建設部有一套嚴格的質量標準,但是現實中確實存在一些偷工減料損壞建筑物質量的現象。
- 上一篇:南北兩企業爭搶“仁和藥業”通用網址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當首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