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奈:穿新鞋,走新路
11000雙溫州產男式皮鞋擠滿了卡車貨柜,兩個月的風塵顛簸后才能到達萬里之遙的陌生土地――莫斯科。貨主選擇了“灰色清關”,他為這些鞋已經支付了3.2萬美元給有官方門路的清關公司,因為正規的海關報關要花費超過7萬美元,而且可能涼鞋要到嚴冬才被放行。
邊境越來越近,貨主們議論著:“到了那邊得當心海關,咱們沒有正規的海關報關單,去年3月一大批貨就為這個被逮住了。”而在10月初,歐盟開始對中國鞋加征16.5%的反傾銷稅。
往后,溫州皮鞋的命運可能不會如此多舛,中國最大的制鞋企業康奈集團正牽頭在俄羅斯投資一處2平方公里、涉及金額20億元人民幣的經貿合作區,嘗試把“中國制造”變成“俄羅斯制造”,以此繞開灰色清關、貿易保護。
9月19日,康奈在中國商務部組織的有60多家國內企業參與的招投標中勝出,將與黑龍江吉信集團合作建設俄羅斯烏蘇里斯克經貿合作區。10年前,康奈退出當時如火如荼的批發市場渠道,2001年又在諸多質疑中啟動海外專賣店,在每個經濟周期的開端,他們都因為獨特的作為引人注目,在溫州輕工業依靠規模生產在低端市場高速成長時代行將終結之前,康奈已經開始嘗試轉變。
俄羅斯的避風港
周津淼從俄羅斯烏蘇里斯克回到溫州之前,聘用了第三個俄籍員工。“在中國留學兩年、剛畢業的俄羅斯小伙子,你猜他實習期的月薪多少錢?只有2000元人民幣。”周似乎很滿意:“要知道,那邊的消費水平是這里的三倍。”身為康奈的常務副總經理,周津淼深得集團董事長、創始人鄭秀康的信任,他目前是俄羅斯園區項目的主要負責人。
不過剛剛從廣交會回到溫州的康奈國際貿易部經理繆仁贊似乎沒那么高興,受歐盟加征反傾銷稅的影響,歐盟客戶銳減。康奈集團總裁助理丁杏燦說,歐盟客戶的訂單減少了30%,在重稅的擠壓之下,歐盟客戶開始把視線和訂單轉向印度與柬埔寨。
越來越多的溫州制鞋企業開始嘗試把生產基地就近設立于國外,由于對俄羅斯貿易中灰色清關的風險早已顯現,鄭秀康在2004年就開始了在俄羅斯的考察,并最終通過招投標,獲得了合作建設經貿合作區的資格,合作方吉信集團已經在俄羅斯當地發展有年,根基穩定。
康奈將在11月中旬在溫州開始俄羅斯園區的首批招商,他們計劃吸引60家輕工企業前往俄羅斯設立生產基地,通過這種方式規避海外貿易的風險。
鄭秀康的女兒鄭萊莉說,康奈在未來也有可能考慮在當地設立裝配車間,將半成品從溫州發往俄羅斯,在當地完成生產,并銷往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海外市場。
根據康奈集團提供的比較數字,一貨柜半成品可以制成兩貨柜成品鞋,由于是俄羅斯制造,在當地正規報關只需1.9萬美元,而以往運往俄羅斯的成品還需要繳納每雙鞋0.7-1.4美元的交易稅。最為關鍵的是,此舉被認為有可能規避未來兩年中國制鞋企業必須面對的歐盟16.5%反傾銷稅。
讓鞋子更舒服
通過設立海外生產基地終究只是閃避之術,自從1989年結束意大利的學習考察之旅后,鄭秀康堅信只有讓鞋子更有技術含量,賣得更貴,公司才能走得遠。
1996年,康奈突然宣布退出批發市場。鄭萊莉記得,當時批發業務是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負責發貨的一位姓戴的經理被人戲稱為“省長”,因為康奈的鞋好賣,只要戴大筆一揮,在包裝箱上寫上哪家經銷商的名字,就相當于把現金打到哪家經銷商的賬戶上了。
但鄭秀康還是決定轉戰商場和專賣店,因為他認為康奈鞋應該參與更高利潤水平的競爭。從那時候起,康奈迅速在全國布點,至今已有3000多家商場專柜和專賣店。
2001年,康奈成為國際制鞋論證機構SATRA惟一的中國企業會員。這個機構負責提供全球范圍內的工藝、品質、制鞋技術標準和流行風尚信息,耐克和阿迪達斯都是他們的會員。
除去斥資1000萬元建立符合SATRA標準的研發中心外,“目前我們正在嘗試與SATRA一起將鞋的舒適程度量化,分為幾個等級,形成標準以便操作。”康奈集團負責研發的副總經理沙民生說。
此外,在康奈還有一批肩負特殊使命的神秘的員工,這就是由十幾個男女工人組成的試穿小組。沙民生說,康奈自行設計了人腳的標準模型,根據這個模型篩選出一部分工人加入試穿小組,這個小組將優先試穿康奈的新品并將穿著感受上報到研發部門,今天市面上的康奈新款鞋都經過了這個小組“腳下的考驗”。據沙民生介紹,康奈的鞋即便在同一鞋號,也有肥瘦不同的三種型號,以保證顧客買到最適合自己的那雙鞋。
到時尚之都去
在盯緊意大利的研發路線指引下,康奈鞋開始從中低端市場浮出。周津淼說,2001年,康奈鞋已經躋身國產皮鞋品牌中最高檔次行列。而在此時,鄭秀康又派出鄭萊莉主導海外營銷市場,試圖創建自己的海外銷售渠道。
最初的設想是利用溫州在海外的40萬華僑的資源,先在國外的華人社區施加影響力。2001年,首家康奈國外專賣店在法國落地,然而直到2005年底,康奈的海外專賣店雖然越開越多,在商場方面卻始終難有斬獲。
鄭萊莉說,其間也經歷過碰壁,甚至鄭秀康本人也要拿著樣品到國外的商場去攻關,一切就如索尼等日本品牌初創海外市場時一樣。2005年12月,法國零售商經理德邦·菲利浦在考察了康奈之后當即表示,將在今后5年內幫助康奈進入法國200家商場。而此時康奈在海外的野心也比原來更大,他們希望進入法國主流社會。鄭萊莉說,目前在海外購買康奈鞋的70%是外國人,而康奈也專門為此架設了相應的研究部門,針對外國人的腳型,設計給外國人穿的皮鞋。
目前,康奈已經進入了35家法國商場,在法國巴黎一區黃金地段280平米的旗艦店也剛剛開業不久。雖然目前海外市場僅占康奈每年15億元人民幣銷售額的10%,雖然丁杏燦坦陳歐盟加征反傾銷稅將會減慢康奈海外布局的速度,但鄭萊莉似乎并不在意,她試圖在海外施展更大的康奈品牌力量,并正打算自2007年開始,在中國國內加強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影響力,而這是他們以往的薄弱地帶。
- 上一篇:振興老字號僅靠扶持尚不夠
- 下一篇:“世界杯經濟”升溫:零食和鞋服消費也“蹭蹭”上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