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老字號僅靠扶持尚不夠
不久前,國家商務部發文,要求各地振興老字號,引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優秀民族文化和獨特技藝的老字號加快創新發展,發揮老字號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重農抑商的傳統社會中,老字號尚可以生存并光大,在鼓勵經濟發展,法制環境日趨完善的今天,老字號沒有理由不萌發出盎然生機。
可是,事實與一般人的想法相反。目前,八成以上的中華老字號企業狀況不佳。1990年,國家內貿部認定了1600多家中華老字號企業,并授予金字招牌。2004年的統計顯示,這些企業中勉強維持現狀的占70%左右,長期虧損、面臨倒閉破產的約占15%,而效益良好、已形成規模效應的僅有15%左右。
老字號之所以能夠成為老字號,毫無例外都是長期堅持質量加誠信的結果,這才使得老字號的名聲口口相傳而成為同類產品或服務中,被最多的顧客所識別和選擇。比方說,在傳統社會,是個鐵匠就會打刀剪,但是王麻子和張小泉的產品,就是能比其他產品的價錢高一截。
《喬家大院》的熱播,讓大家知道了喬氏家族培育信用的歷程。但是舊式的錢莊遇到新時代的銀行時,還是無法抵抗。因此,有些老字號的衰落,跟經營者的努力大概沒有什么關系,時代使然。長期虧損、面臨倒閉破產的15%老字號里,準有如此境遇的。估計現在王麻子和張小泉的剪刀等產品,銷路大概也不會特別熱火。因為男耕女織,女人在家縫縫補補的年代基本已經過去,很少有人是為裁剪縫補衣物而買剪刀了。而以前沒有的指甲鉗,現在卻大興其道。因此,如何因應時代的變遷,將老字號的無形資產的品牌效應嫁接延伸到新的產品和服務中去,是必要的。
冠生園是我國民族食品工業的老字號,但是在轉軌時期,眾多品牌持有人中的南京公司,發生過用陳年老餡做月餅的丑聞。你搗市場的鬼,市場就必然唾棄你。
北京的老字號發展比較好,原來的地方名牌,借著市場經濟的優勢,許多在全國做成了連鎖經營。同仁堂、東來順、便宜坊都在其列。而普蘭德、大明眼鏡則導入特許經營。內聯升吳裕泰等品牌都得以發揚光大。
文革導致的品牌形象中斷時期不算長,視舊為劣的“破舊立新”怪論也為禍時間不長,只要政府和品牌持有人分工配合共同努力,政府維護市場秩序和驅逐李鬼,企業讓老字號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法制社會的新要求,老字號的振興并不難。但前提是,老字號作為無形資產,其產權和使用授權經營等要符合法律規范和市場需要,否則光政府扶持也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