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敗兩成衰:都市里風雨飄搖“老字號”
“頭戴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瑞蚨祥……”從這首在老北京廣泛傳唱的民謠中,“老字號”曾經的輝煌以及在老百姓心目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見一斑。然而,面臨著市場經濟的挑戰,老字號還能否憑借自己“百年老店”的字號在競爭中獨占鰲頭呢?
商務部最近頒布的一項數據顯示,我國現有近1.6萬家老字號企業,其中70%處于自生自滅狀態,經營十分困難,20%能夠維持,只有10%蓬勃發展。這就是意味著北京有90%的老字號的生存都難以為繼。
“老字號”成為“老包袱”
“大柵欄”是北京最古老、最著名且又別具一格的古老街市和繁華的商業鬧市區,在1.26平方公里的范圍內,保存著大量原汁原味的古老建筑。老北京有句順口溜叫“看玩意上天橋,買東西到大柵欄。”“頭頂馬聚元,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恒”說的都是早年間大柵欄的地位和繁華景象。
在位于大柵欄的瑞蚨祥總店中,記者看到,原本兩層的瑞蚨祥老店建筑外觀基本保持了原樣,目前1/2的店面已經承包給其它的絲綢生產廠家和裁縫鋪經營,在偌大的廳堂里,幾個男人背著手在里面閑逛,轉了一圈又走了出去,門口特價的柜臺上的貨品很少有人問津。
“20年前的商店里都是人,腳跟挨著腳跟走,你再看看現在,很多年青人可能都不知道到老字號怎么走。”位于大柵欄的瑞蚨祥總店的值班經理馬秀英告訴記者。今年42歲的馬秀英20年前就在位于大柵欄的瑞蚨祥總店工作,從門庭若市到門可羅雀,馬秀英也算是瑞蚨祥的老店員了。20年前,只要提起瑞蚨祥,人們就會贊許地說,瑞蚨祥綢緞莊,誰不知道呀。
據馬秀英介紹,20年她剛在瑞蚨祥做店員的時候,客人一個接著一個,就好像大搶購一樣,現在空空的大廳里只有零星幾個客人在閑逛,多數都是看看就出去了。
“現在買東西的外國人最多,再有的就是一些游客,不過那都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北京人因為要結婚想做個旗袍,就過來扯一尺布,年輕人根本就不來。”馬秀英說她所在的這個店一直都以信譽至上為經營方針,從來不打折,不送禮,從10年前,店面的經營開始下滑,才將柜臺租給外面的廠商,即使這樣也不能阻止效益的下滑。
馬秀英說:“這和大柵欄多年累積下來的臟、亂、差環境有很大關系,加上現在的商店越來越多,老字號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我們這里基本上就是處在虧損的狀態,大夏天連空調也要定點開,王府井的瑞蚨祥店效益就比我們這里好多了,每天的客流量也大。”
記者隨后走訪了王府井的瑞蚨祥店。王府井作為北京一條重要的商業街,即使在工作日也人流如潮,這也成為王府井瑞蚨祥客流量大的原因之一。在店里,記者看到,這個店面也是采用“合資”的形式經營,在店中買東西的顧客仍然以外國人和游客居多。
記者隨機在王府井步行街上采訪了一對20歲上下的情侶。“老字號可能就是老人比較認吧,我們覺得都無所謂,再說了,他們那里的東西,款式什么的都和我們年輕人不是一個時代的。”兩個年輕人表示,不是為了特殊的需要,他們是不會去老字號買東西的。
瑞蚨祥只是北京的老字號企業之一,瑞蚨祥的窘迫只是冰山一角。新燕莎集團麾下的仿膳、普蘭德和豐澤園,三家老字號都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創立并發展起來的,去年實現利潤1.7億元。但是豐澤園飯店在10年前欠下銀行的幾千萬元貸款,至今還差5043多萬元本金需要集團來償還;原來開在王府井大街上的普蘭德洗染店,因為房屋產權的關系,不得不在新東安市場里另找地方。有著352年歷史的北京王麻子剪刀廠,去年因為經營管理不善,不能償還到期債務,已被法院宣布破產。
六大難題讓老字號陷入困境
“建一個商業大廈容易,而保留一個商業老字號難。”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的第3780號提案提出了加強老字號的保護與發展問題。
“老字號”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通常是指:有多年成功的經營經歷;在一定區域內有良好聲譽的商號,此商號有中國的傳統文化內涵;產品和服務是自己開發的、專屬的、消費者認可的,有自己的原創產品;產品和服務多數是手工制品或以手工制品為主,過去多為自產自銷,甚至前店后廠的優秀民族企業。
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約有老字號企業16000多家。1993年以來,經國家有關部門確認的“中華老字號”企業有1600多家。這些老字號平均都有160年以上的歷史,最長的甚至達到三四百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老字號處于市場的尷尬境地呢?
■服務不過關。一個朋友說,想知道一家飯店究竟是新飯店還是老飯店改建的,方法很簡單,只要進去聞一下就知道了,“以前的老飯店進去就能感到濃重的招待所的味道,裝修的好壞先不說,光是看服務員的態度就知道了,付帳還特別麻煩,新飯店的服務員都搶著為顧客服務,要不早就被炒魷魚了。”
服務熱情不高一直是老字號面臨的一個大問題,顧客買東西,自然是希望高高興興、舒舒服服地購物,誰也不希望“熱臉貼個冷屁股”,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那顧客就只有“逃之夭夭”,永不登門了。
新中國成立后,此前創建的老字號企業先后經歷公私合營并實現國有化。幾十年計劃經濟體制的管理弊端對大多數老字號企業的運營產生了不良影響,政企不分,產權歸屬不明晰等問題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使老字號失去了自我生存和發展的條件。
由于老字號企業職工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而用人機制、分配機制的不合理,優秀技術人才“進不來,流出去”,人才流失成為老字號面臨的直接威脅,嚴重影響到老字號企業的發展。相應產生的經營機制僵化,使許多老字號企業為了保持傳統特色的經營準則而墨守成規,不能根據市場機制來創新發展,不重視老字號品牌的保值增值而面臨困境。
■“草包金”現象嚴重。“老字號的東西質量還是比較信得過的,如果拿老字號的東西送給外地的親戚朋友,牌子他們是認,不過包裝實在是不敢恭維。”在復興門居住的一位40歲左右的王女士向記者發起了牢騷。
王女士說一次回老家,走的時候比較著急,就在家樓下的老字號稻香村買了100多元的食品上了火車。可回到北京沒多長時間,同在北京的一個親戚就給王女士打來電話,問怎么從北京回老家就帶了些街邊的小食品?王女士聽了之后哭笑不得,“老字號的包裝倒把老字號的形象給抹黑了。”
曾經聽過一個叫“草包金”的小故事,說的是外國的東西沒有中國的東西質量好,但外國是“金包草”,憑借包裝賣錢;而中國是“草包金”,憑借質量賣錢。可“草包金”的效益卻偏偏沒有“金包草”的效益好。現在的北京老字號也正在走入這個誤區,雖然商品的質量是無可挑剔了,但就在包裝上吃了大虧。
品種單一也成為老字號的制肘因素之一,畢竟年輕人的消費群體將逐步在中國占領更大的市場,開發出適合年輕人消費的、并可以保存老字號商品特色的產品,才是發展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