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鞋:給中國鞋一顆奔騰的芯
那些真正有眼光的人們,無一例外地能夠與時俱進,追隨潮流,并成為一波波潮流興起所創造巨大效應的最終受益者。
一種新型的能量鞋誕生了。它的誕生,在不經意間,為中國這個龐大的產業,帶來了無可逆轉的沖擊。使得整個產業本身,都面臨著一次改塑的契機和再造的機遇。
中國鞋產業到底是個什么樣的產業,國人都耳熟能詳,了然于胸。它像這個國家在許多其他領域的表現一樣,帶著這個國家在這個時期的獨特烙印,人海戰術,廉價競爭,大量出口,紅海性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據權威部門的資料顯示,作為世界第一大鞋業生產國,目前中國制鞋總產量達60多億雙,相當于中國人為全世界每個人做了一雙鞋,其中出口50億雙左右,出口金額超過100億美元。但是鞋產品進出口之間的價格差距卻頗讓人值得深思,以和歐盟之間的貿易為例:2004年中國向歐盟出口各類鞋約8.1億雙(21.8億美元),平均單價只有2.69美元;而同期我國從歐盟進口鞋數量雖然只有85萬雙,但平均單價卻達到60美元左右。這最能反映目前中國制造生存的現實。
照這種格局發展下去,這個產業最終將難以為繼,這個意見已基本成為業界共識。最近幾年來,在西方市場上發生的抵制中國鞋現象,比如西班牙燒鞋事件、俄羅斯對中國鞋進行灰色清關、歐盟對中國鞋反傾銷等等,無一不是對這個產業現狀,用腳投了反對票。而在國內市場,中國鞋也一直是在食物鏈的最底端生存。業內人士把這比喻為中國鞋業糟糕的金字塔結構。
對于各品牌市場位置的“金字塔”構架,鞋業界有個共識:年銷售額50億~100億元的是國際尖端品牌,如阿迪達斯和耐克;年銷售額10億元以上是國內一級品牌;接下來5億元和2億元各是一個坎,分出國內第一、第二和第三層品牌;最后一道坎有的說是5000萬元,有的則認為是7000萬元,在這道坎之下的就是未上規模的品牌。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指出,整個中國鞋的品牌目前都在二、三級市場。他說,鞋業界提的一級市場是指一、二級城市,即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為一級市場,其他各地的省會城市、經濟特區等為二級市場,三級市場為地級城市。現在一、二級市場基本上是國際大品牌。國內的強勢品牌占領著第二層的位置,像李寧、安踏、奧康、康奈,它們對于國際品牌來講是追隨者,而對于國內品牌來講是領先者。
第三層次是二、三線級區域品牌,即在某個區域市場或某個省內市場里面做得好的,如福建晉江的特步、361°、溫州的部分規模制鞋企業,它們緊緊地跟著第二層次的領先品牌,后勁不可忽視。
中國鞋業市場,完全可以用金字塔來比喻一下,少數國際大品牌在塔尖位置,二塔的中部則是國內影響力越來越大的品牌,塔的底部則是成千上萬的不知名的制鞋企業。
于是,這種現實便促使一些憂患之士展開反思,這反思的結果就是提倡中國鞋的品牌化戰略,但稍加推敲便會發現,這個所謂的品牌戰略,往往是經不住推敲的——并非因為它不可行,而是因為它太過書生氣。實踐原則告訴我們,我們在發展品牌的過程中,國際競爭者卻不可能停步不前等著咱們壯大了與他分享蛋糕。這個問題的抽象理論模型,早在多年前那場關于后發優勢與后發劣勢的爭論中即已給予了回答,不再贅述。
事情發展到這步境地的根本原因,卻被我們嚴重忽視了。那就是我們在根本上無法超越二元論的競爭思維模型,非此即彼,成王敗寇。實際上,第三條道路一直存在,它無時不在期待著被發現。
制鞋產業的這個二元論,就直接表現在目光始終無法超越由材料做工指向的舒適度與資本指向的品牌知名度之間的二元博弈。這就是紅海其所以為紅海的根蒂之所在。我們渴望藍海,卻總是無法超越紅海思維,這個才是中國鞋業乃至其他眾多行業最大的隱憂之所在。
但能量鞋的誕生,成功超越了這一點。它成功避開了在原材料做工精細度以及品牌知名度上面那些無謂的消耗戰,轉而另辟蹊徑,為幾千年一貫制的制鞋歷史增加了濃墨重彩的新篇章,為鞋子增加了功能性使用價值,把日常用品功能化,從而成功開辟了新的戰場。
與此同時,它開始將鞋子——這個國王與乞丐都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打造成為一個切合最新潮流的電子平臺,就像微軟打造的Windows平臺,把各種可能的功能在其中進行添加,保健養生僅僅只是其在這個電子平臺上試水的第一跳。這一極富想像力與創新思維的Idea,才是實足令人驚嘆的,誠如此,則它所帶來的改變,將遠非單純的產業變革產業再造那般簡單,而將更為深遠地改塑到我們的生存形態思維形態和世界的存在形態,相比之下,它帶給產業的那筆巨大回饋,怎么看都將是一筆不經意的額外紅利——最多算是一筆消費之后的那點微不足道的小費。
正如那些真正的創新與發明,無一例外地要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并帶來巨大的產業利潤一樣,能量鞋的誕生也正可做如是觀。正如電、火車和互聯網的出現,它們不但打造了一個平臺,更是開創并帶動了一系列龐大關聯產業的興起,它的未來前景實在難以估量。
正如在許多領域的表現一樣,這個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保守主義思想所主導的一個存在,當任何一個新生事物出現時,我們總是要情不自禁地發問:它可能嗎?它是真的嗎?它是否更像一個狂想?但這個世界的歷史,也往往就是由創新者顛覆保守思想的歷史,那些真正有眼光的人們,無一例外地能夠與時俱進,追隨潮流,并成為一波波潮流興起所創造巨大效應的最終受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