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養老金收費率偏高抑企業年金
企業年金目前覆蓋范圍主要是壟斷行業的職工——
相對于缺乏統一、明確的稅收優惠政策,企業社保負擔過重成為制約中國企業年金發展的根本因素。
國家發改委于24日公布的一份名為《我國企業年金發展情況概述》報告稱,現有社會保障體系較高的收費率,擠占了企業年金發展的空間。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李紹光昨天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年金發展的不充分勢必影響養老保險體制的效果,政府應該考慮調整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企業年金之間的比例,以免將養老風險過分集中于財政體制之內。
企業負擔“亮紅牌”
發改委報告稱,近年來中國企業年金規模發展迅速,從2000年191億元增長到2005年底的680億元,增長了256%。但覆蓋范圍較小,到2005年底,全國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2.4萬個,參加職工924萬人,只占到當年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的7.04%。
橫向比較來看,丹麥、法國、瑞士的年金覆蓋率幾乎達到100%,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在50%左右。
在我國,被企業年金覆蓋的人群絕大多數都是壟斷行業的職工,他們不僅工作的時候可以享受較高薪酬和福利待遇,退休之后同樣能以高于社會平均水平的待遇養老。報告顯示,2004年,企業年金基金積累超億元的行業全部集中在電力、石化、石油和電信等行業。
李紹光表示,中小企業是制約企業年金規模和擴大覆蓋人群的瓶頸。因為,一方面,年金是企業為員工提供的福利,在中國目前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狀況下,企業尤其是非國有企業實施年金的內在動力不足。
另一方面,“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包括基本養老保險在內的各項社會保險的費用已經是很大的負擔了,他們無力再為職工建立企業年金。”李紹光說。
報告也稱,當前企業承擔的基本養老保險費水平比較高,大約在20%左右,有的地方高達25%。而國際經驗顯示,企業繳費超過10%就要“亮黃牌”,過20%就要“亮紅牌”!艾F有社會保障體系較高的收費率,勢必擠占企業年金發展的空間! 收費比例待調節
基本養老保險、補充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是中國養老保險制度體系的“三大支柱”。2000年,國務院《關于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方案》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更名為企業年金。
但在養老保險體制改革的這十多年來,“三大支柱”發展得非常不平衡,相比基本養老保險“一枝獨秀”,企業年金發展非常緩慢。 李紹光說,在個人賬戶是空賬的前提之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仍然是以現收現付為主導。即使實行很高的費率,它的基金仍然無法平衡,財政每年拿巨資來彌補缺口。
“企業年金發展滯后,意味著未來的養老壓力將集中于基本養老保險這一條腿上,也意味著財政將承擔更大的風險!崩罱B光說。
李紹光建議,政府應該盡快考慮調整這兩大支柱的比例關系,減少基本養老保險所占份額,給企業年金留出發展空間。
“如果降低費率有困難的話,可以考慮從個人賬戶做起,先把積累制的個人賬戶做實,然后與同樣是積累制的企業年金相銜接。這在技術上也是沒有問題的,關鍵是技術之外的因素,比如如何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崩罱B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