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大發展 需要從傳統媒體挖人
據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計數據,截至2005年,我國網站總數近70萬個,網絡編輯從業人員近300萬人。而我國傳統媒體編輯記者共75萬人,網絡編輯從業人員規模已超過傳統媒體。伴隨網絡媒體的大發展,網絡編輯的要求不再停留于做“搬運工”,需要更多能策劃、懂新聞的資深人士。
網媒迅速擴張人員需求攀升
300萬網絡編輯的背后,是日益走向前臺的新興大眾傳媒媒介——網絡媒體。時至今日,沒有采訪權,但第一時間發布時事動態新聞的,是網絡;沒有紙質版面,卻能在同一時間承載“海量”信息的,是網絡;沒有發行通道,卻能在幾分鐘之內創造上百萬瀏覽量的,也是網絡;沒有熱線電話,但能同時跟數萬網民互動交流的,還是網絡……集眾多優勢于一身,網絡媒體正以風起云涌之勢迅速成長。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閔大洪研究員認為,中國網絡媒體表現出的影響力、社會地位、政治認可度、對重大事件的報道能力都清楚地證明了它已經成為中國的主流媒體之一。1994年,互聯網正式進入中國,目前中國的網民已突破1億大關,且呈繼續上升態勢。2000年開始,政府先后確定了新華網、人民網等8家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和24家地方重點新聞網站。第四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公布的權威資料顯示,中央和地方重點新聞網站每天首發新聞量達到2.4萬條,大陸境內受眾覆蓋面平均每天超過5000萬人次。
除了中央和地方重點新聞網站之外,形形色色的網絡新興媒體同樣層出不窮。以在網上“發行”的電子雜志為例,這一新生事物誕生時間雖不長,但國內已至少有數千本電子雜志問世。以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楊瀾為名的電子雜志《瀾》2005年12月15日正式上線出版至今,已有200多萬網上用戶下載和閱讀。
網絡媒體快速擴張,很快便帶來了對內容策劃、創作人員的大量需求。由此,催熱了網絡編輯職業,催生了大量的網絡媒體從業者。
“內容為王”催熱策劃編輯人員
在各類招聘網站、報紙、期刊上,“網絡編輯”、“網站內容策劃”、“內容制作人員”等職位出現頻率越來越高。網絡媒體的擴張,帶來了人員招聘熱潮。
據了解,網絡媒體人員主要分布在內容部、廣告推廣部以及技術部門。其中內容部類似于傳統媒體的新聞采編部門,而廣告推廣部則相當于廣告部或市場部,技術部門則負責網站的技術支持。在2000年以前,有著計算機學科背景的編輯是各大網站的主力軍,因為那時網站還處于技術主導時代,需要懂技術的人員來進行日常更新。但在2000年以后,網絡媒體競爭逐漸激烈,“內容為王”的理念被更多網站經營者所接受,有著社會科學背景的編輯逐漸占據主流,他們負責進行網站內容的策劃、創作和更新。
一般來說,網站內容部首先有一位統管內容運作的內容總監,接下來是各個頻道的內容主管,分管頻道的內容設計、策劃、采集、制作、編輯、審核及發布;再接下來便是網絡編輯,在頻道主管的安排下進行具體內容的采集、編輯和制作。不僅如此,新浪、雅虎等門戶網站還都專門成立了新聞中心,負責即時新聞的報道。內容總監、頻道主管、網絡編輯、新聞報道團隊等,構成了網絡媒體的主要內容團隊。
“搬運工”已落后時代
2005年,博客網天涯虛擬社區一篇名為“網絡編輯,你的名字叫搬運工”的帖文,在24小時內點擊率超過了4萬次,引發了網友對網絡編輯職業現狀與前景的探討。當時,很多網友認為,網絡編輯人員缺乏創新,只是一味地進行復制、粘貼等重復性操作,其職業角色類似于“搬運工”。
然而,也是在2005年,在勞動部頒布的新職業中,網絡編輯成為其中之一,正式進入了國家認可的“360行”,300萬網絡編輯從此“轉正”。網絡編輯職業被定義為:利用相關專業知識及計算機和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從事互聯網站內容建設的人員。
如今,無論是打開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還是各類財經、行業性專門網站,分類齊全的頻道、信息量大且策劃精良的新聞專題,以及24小時滾動更新的即時新聞,無不在傳遞一個信號:今天的網絡編輯絕不僅僅是“搬運工”,網絡媒體從業者的專業化門檻在不斷提高。
新華網一位資深人士認為,網絡編輯不但要具備傳統新聞人的策劃能力,而且要有網絡新聞方面的洞察力和敏感度,有對海量信息的辨別、篩選能力;同時還要掌握網絡受眾的心理,從受眾角度加工、整合、深挖新聞信息的價值,了解什么類型的信息更貼近網民需求。只會用“剪刀+漿糊”的編輯已經難以適應網絡媒體發展的需要,網絡編輯不是單純的信息搜集員,還需要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網絡編輯也不是純粹的文字編輯,他必須對新聞組和版面進行整體架構與設計。網絡媒體的發展需要大批具有原創能力、新聞采編及豐富策劃經驗的資深內容創作者。
專才缺乏向傳統媒體挖角
在國內,媒體從業人員目前仍集中在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新聞媒體。在較長的發展歷程中,傳統媒體培養了一大批新聞從業者,國內高校的新聞專業也主要是為傳統媒體輸送編輯記者。盡管網絡媒體發展勢頭迅猛,但與傳統的平面、電視媒體相比,網絡媒體歷史很短,人才儲備難以滿足需要,招聘初級人才比較容易,但是找有經驗的人很難。為了應對競爭和發展需求,網絡媒體開始向傳統媒體要人。
滬上某知名晚報一位資深從業者告訴記者,從2004年開始,一些傳統媒體的記者編輯開始向以新浪、搜狐為代表的門戶新聞網站流動,從事內容策劃等工作;另外,作為傳統媒體的重要營銷、發行手段之一,各個報紙、雜志、電視臺都越來越重視網站建設,在把傳統媒體上刊載的內容搬到網絡上的同時,還會進行些深度再加工,一批年輕的記者編輯被分派從事網站內容的編輯策劃工作,其中一部分逐漸成為專職的網絡新聞工作者,率先實現了從傳統媒體到網絡媒體的轉型。正因為此,網絡媒體中開始出現一批職業化的新聞工作者,但他表示,這部分人目前只是少數,大量的記者編輯仍集中在傳統媒體的采編部門。
步入正軌網絡新聞人空間大
網絡編輯被列入國家新職業,標志著從業群體開始走向職業化。自職業標準發布后,北京、上海等地相關部門已經展開資格培訓,勞動部人士稱,對網絡編輯職業進行資格認證,將滿足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網絡編輯人才的需要,規范網絡編輯從業人員的職業行為,優化網絡編輯的人力資源配置。2006年4月,一項名為“互聯網新聞與信息編輯”的人才認證項目在上海啟動,今后上海市所有從事網絡新聞編輯的人員必須持證上崗。
在行業火爆的情形下,網站的人力資本也進入了通貨膨脹期,各個網站都在互相挖人和引進人才,網絡編輯薪資水平正逐步提高。據了解,新浪和搜狐的網絡編輯月薪都在5000元左右,中等職位收入在8000元至1萬元。不過,受網站影響力、網站的盈利水平等因素制約,目前網絡編輯的收入差距懸殊,門戶網站編輯收入較高,而大量中小網站的編輯月薪一般在2500-4000元之間。當然,由于資深人才短缺,這類人員的身價也在不斷走高。一名經驗豐富的員工跳槽后工資能上漲50%-60%。
勞動部預測,未來10年內,網絡編輯需求將呈上升趨勢,總增長量將超過30%,網絡新聞人發展空間寬廣。這給傳統平面媒體帶來了沖擊,但也給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帶來了全新機遇。滬上某大型媒體集團一位老總坦言,面對新興網絡媒體的強勁勢頭,傳統新聞從業人員如能應對挑戰,積極提升個人技能,未來將在網絡媒體的浪潮中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
- 上一篇:不是所有行業和企業都宜用末位淘汰
- 下一篇:領導一個國際團隊:3個聰明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