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低薪優勢或難持久
多年來,中國以其低成本勞力構成的競爭優勢橫掃世界市場。許多西方國家不免為此擔心。其實,以德國、日本和韓國為例,這種低薪優勢只是暫時的。再過20年,情況會完全相反,因為,廉價者不會永遠廉價。日本和韓國的例子已經告訴我們,廉價國家會如何迅速變得昂貴而適應全球成本標準。
貨幣升值致廉價不再
許多事情常常會自行修正。曾幾何時,德國也是廉價國。上個世紀50年代,歐洲的工資水平與美國的差距便類似于現在新興工業國與歐洲之差。60年代末,西德工人的平均薪水是美國同行的一半,而10年以后,德國人的工資已經超過美國人的四分之一。究其原因,并非德國人的增薪幅度就有那么快,而是因為馬克的大幅升值。從1970年至1980年,僅由于馬克和美元之間的新匯率就使德國在國際貨幣框架內的生產成本整整翻了一番。
廉價從此一去不返。
至于亞洲人也有相同的經歷,日本便是個例子。直到1985年,日本人的工資水平還是美國人的48%,像德國一樣,由于成功使然,工資水平上升,日圓比值飆升。5年后,按美元計算,日本人的工資水平與美國之間的差距便縮短到了區區15個百分點。而到了1995年,日本人的工資水平更超出了美國的37%。換言之,日本在短短10年內從廉價國一躍成為高薪國。上世紀90年代初,曾讓人如此害怕的日本竟開始深陷可怕的經濟蕭條泥沼。
韓國是另一個例子。大宇公司曾讓多少西方廠家擔驚受怕?但是,從上世紀80年代起,韓國的工資水平迅速提高,如果考慮到生產率的增加,那么,即使是單件工資也增加了兩倍。
若與美國工資水平相比,則從1975年以來,韓國工資水平已從5%增加至50%,翻了5番,而且是在生產效率明顯落后的情況下。究其原因,同樣是因為韓國貨幣大幅升值,導致上世紀90年代中期外貿入差和經濟危機。韓國從此不再是遠東廉價國,并首次嘗到全球化失敗者的滋味。
人民幣升值壓力大
或許有人會說,中國的工資水平還太低,即使像通常那樣有兩位數的增長,及至真正昂貴,還是遙遙無期的事情。殊不知,經濟飛速發展必然使專業人才匱乏,從而使他們的工資水平迅速等同于西方國家,此外,中國人也面臨著當年日本和韓國一樣的貨幣升值壓力。
正因為迄今中國經濟的成功主要依靠外貿,因此,中國貨幣升值的壓力就更大。2006年,中國的外貿出超將達到經濟總量的7%,亞洲(不含日本)的出口總額比進口幾乎超出4000億歐元。根據德意志銀行經濟師們的估算,像印度盧比一樣,若按購買力計算,當前,中國國幣人民幣的幣值被低估了50%。至于一旦升值就會如何一發而不可收拾,并使貨幣出現災難性的過量供應,德國和日本已經提供了良好的例子。
廉價優勢稍縱即逝
中國若想免遭同樣的命運,全看中國政府是否能夠成功刺激內需。內需增加,將推動進口,減少外貿出超,減少貨幣升值的壓力。而對德國來說,這又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中國國內的工資水平將繼續提高,從而更有財力購買德國的貨物。
很可能,有一天,我們將向中國的富人提供更多的奔馳車,而中國人則對德國出口更多的滑雪板。就像數十年來在法國人、德國人和意大利人之間的情形那樣,無人需要放棄富裕生活。
- 上一篇:青島市職工最低工資標準上調
- 下一篇:富士康的工人加班費該由誰來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