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鞋業的悲哀
從來沒有一個時機讓人們充分關注中國鞋業的命運,然而就在幾天前,歐盟對中國出口的皮鞋征收為期兩年的反傾銷稅,雖然比起先前的五年期限以及23%的稅率,歐盟已經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讓步,但是它帶給以出口為主導的中國皮鞋制造業的打擊無疑還是沉重的,業內人士認為,它反映的正是中國鞋業的自主品牌缺失之痛。
貧民區的中國鞋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作為全球最大的鞋業生產國和出口國,2005年中國鞋品生產總量已達到90億雙,出口貿易額為171億美元,分別占世界鞋品總量的53%和60%。但中國的國際制鞋業制造中心地位,近年來不斷受到國際同行的挑戰,從西班牙焚燒中國鞋事件,到歐盟對中國鞋產品征收的臨時性漸進式反傾銷稅由今年4月起的4.7%上升到目前的16.5%,中國鞋業正在貿易摩擦的夾縫中掙扎。
無論是在倫敦、巴黎、羅馬還是阿姆斯特丹和華沙,當你留意一下鞋店櫥窗內標簽上的價格時,就會明白中國鞋的威力何在:同樣的中國制皮鞋和歐洲本地皮鞋,前者只需不到10歐元,后者卻要30歐元。廉價成了中國制造的代名詞。
必須看到,中國雖為世界第一鞋業大國,但與國際同行,尤其是歐美制鞋強國之間卻存在明顯差距。中國輕工藝品進出口商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中國鞋類產品研發設計能力相對薄弱,缺乏跨國品牌。7000多家企業、年出口量超過50億雙的中國制鞋業,一般都是采取代理商制或貼牌生產,這種低端生產的廉價鞋類制品往往集中出現在歐洲各國的貧民區,對生產高檔鞋類制品的意大利、法國等國家的制造商并不能構成直接威脅。”
“雖然中國鞋在國際市場的份額越來越大,意大利鞋的份額不斷下降,但就市場細分而言,中國鞋和意大利鞋有不同的細分市場空間,中國產品在低端市場的份額不斷擴大。從發展趨勢來言,各個細分市場都有中國鞋,但是中國鞋并未進入時尚和工藝復雜的高端領域。”意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駐華首席代表賴世平表示,這也是為什么鞋業大國不能成為鞋業強國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實際上,越南、印度等國生產加工的鞋在生產成本上將比中國更具優勢,中國鞋業的未來應當是在品質上的提高和品牌上的創新。”
痛苦中的教訓
面對歐盟的最終裁決,國內一些制鞋企業表示,“意料之中,卻無法接受”。一些企業甚至表示,不排除直接向歐洲法院提起訴訟的可能。但在頗感無奈的背后,國內一些鞋企也在這個痛苦的過程中吸取教訓。
廣州市越秀區皮革鞋業商會會長朱偉文告訴記者:“通過這一貿易摩擦,相信中國的制鞋企業會在產品開發、設計風格方面進行調整,提升中國皮鞋的質量和檔次,而不再是一味專注于生產廉價商品,一邊要做外銷,一邊也要做自己的品牌。”
“我們公司的產品出口歐洲市場已經有20多年了,這次反傾銷事件給了我們當頭一棒,產品出口數量減少了近30%。這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企業的定位問題,調整企業的經營方向。”據福建省泉州市恒泰鴻偉鞋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蘇文濱介紹,半年來該公司已經開始創立屬于自己的品牌,并逐步將產品轉銷國內,實施從國際實物貿易向國際品牌營銷的轉變。“歐盟對中國皮鞋的反傾銷制裁對于中國制鞋企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在國際皮鞋市場四面楚歌的大氣候下,國內鞋業市場的競爭也更為激烈,那些專注于國內市場的鞋企正遭受著更嚴峻的挑戰。總部設于香港的奧卡索集團在廣東和臺灣都有自己的工廠,總經理程子告訴記者:“在廣東東莞,許多工廠都是專業生產外單鞋產品的,征收反傾銷稅后,由于出口利潤大幅下降,他們的產品很有可能會流向國內,這樣就會對現有的國內零售市場產生一定的沖擊,就我們公司這段時間的銷售情況來看,這方面的影響還沒有顯現出來,也許是因為一切才剛剛開始吧,但后續的沖擊難以預計。”
打出中國的民族品牌
盡管歐盟的反傾銷制裁給中國制鞋企業帶來巨大打擊,但是在賴世平看來,“中國制鞋業在世界的領軍地位是無庸置疑的”。雖然業內人士對中國制鞋業的前景仍十分看好,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鞋業必須尋求重壓下的突圍。
據了解,中國有關政府部門正積極鼓勵企業加強研發、改進工藝,向中高檔路線發展,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的增長模式轉變,打造屬于中國的國際品牌。中國輕工藝品進出口商會鞋類分會秘書長王穎也表示,中國鞋企要加大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建立自主品牌,提高產品研發設計能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力度,逐步實現由產品輸出到資本輸出、品牌輸出,這樣,中國鞋業才能避免或減少國際貿易摩擦帶給企業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