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和剛:好好唱歌,好好做人
剛剛落下帷幕的第12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來自空軍政治部文工團的劉和剛以總分197.44的成績創下民族唱法選手在青歌賽上的得分紀錄,并如愿獲得金獎。在獲獎瞬間他激動地說:“我覺得自己是在為夢想奮斗,今后要把自己的歌路拓寬,在藝術殿堂擁有自己一片天地。”
“好好做人、好好唱歌”是劉和剛的座右銘。他說:“作為農村孩子,能走到今天很不易,個人力量畢竟有限,是眾多父老鄉親,是楊博亞和孟玲老師以及許許多多的人,用無盡的關愛滋養了我的藝術人生。”
1977年,劉和剛出生在黑龍江省一個僅有40多戶村民的小山村。劉和剛的母親天生一副好嗓子,從母親那里,他學會了第一首歌曲《沂蒙小調》。年齡稍大一點,劉和剛就跟著收音機學唱歌。從那時起,他就夢想著將來能成為一名歌唱家。
為了供劉和剛和姐姐上學,劉母忍著病痛承擔起繁重的家務。由于勞累過度,母親患上了腰椎結核。姐弟倆私下商量,得有一個人退學在家照料母親。劉和剛執意退學,母親知道后非常生氣,狠狠打了他一個耳光。為了讓孩子安心讀書,母親故意瞞著病情,總是笑嘻嘻地迎接他們回家。一天,姐弟倆提前放學回家,吃驚地看到這一幕:母親趴在地上,臉對著灶坑,吃力地往灶里添柴火作飯。姐弟倆頓時失聲痛哭,劉和剛暗暗發誓:將來考上大學,早日掙錢來報答母親。
初中畢業那年,劉和剛從廣播里聽說黑龍江省藝術學校松花江分校正在招生,并決定試一試。1992年夏天,父親帶著劉和剛來到哈爾濱。由于人生地不熟,父子倆兩天后才找到報名點,但招生已結束。劉父著急了,在工作人員指點下,他找到招生負責人央求道:“請領導看看孩子是不是唱歌的料兒吧。”對方被劉父的執著感動了,招生辦特意為劉和剛組織了一次面試。劉和剛高歌一曲《駿馬奔馳保邊疆》,立刻獲得了在場老師們的認可,他如愿進了藝校。然而,上藝校一年需要5000元學費,這可難倒了劉和剛的父母。村長聽到這個消息后,拍著胸脯說:“和剛是我們村第一個走出去念藝校的人,全村人湊錢也要把孩子送出去!” 結果47戶父老鄉親們你100,他200,整整湊足了5000元錢,并一直將15歲的和剛目送到村口……
相信大家還對前幾天青歌賽上的一幕記憶猶新:當劉和剛演唱《父親》這首歌曲時,一些評委被感動得哭了。“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堅韌;撫摸你的雙手,我摸到了艱辛”——這就是劉和剛父親真實的寫照。劉和剛說:“每當唱起《父親》這首歌時,我都會熱淚盈眶,因為父親所經歷的一切幾乎與歌詞內容相同。不要說‘摸’,就是看一眼父親的雙手,我就想哭。”原來,劉和剛上藝校后,父親為多耕種幾畝地給兒子攢學費,和老鄉合買了一臺拖拉機。由于過度勞累,劉父在一次耕地時不小心被“起壟犁”軋斷了左手小指。醫生說斷指再植需要幾千元手術費。一想到求學的兒子,劉父一咬牙:“不植了,少個指頭也不耽誤干活兒。”
1996年,劉和剛憑借優異成績留校任教。第二年,全國各地的部隊文藝團體來哈爾濱招收文藝人才,劉和剛本想到地方文工團工作掙錢補貼家里,但恩師楊博亞力主他報考軍藝。帶著眾人的殷切希望,劉和剛順利考取了解放軍藝術學院聲樂系。在軍藝學習的四年間,他從未游覽過長安街,從未登過一次長城。在李雙江、孟玲悉心培養下,劉和剛的歌唱水平突飛猛進。
隨著在歌唱事業上不斷獲得成功,劉和剛開始履行“好好做人、好好唱歌”的諾言。他多次為平民百姓和戰士們義務演出,并掏出自己多年積攢的20萬元在山東菏澤巨野縣麒麟鎮建立一所愛心學校,以使更多貧困孩子受到教育。面對鮮花和掌聲,劉和剛始終不忘培養和關心他的軍營和家鄉父老。“今生今世,我要用全部的愛回報生我養我的故土,用全部的情感報答家鄉的父老鄉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