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以人才吸引人才 構建新的引才平臺
在山東日照市,有一個名為“教授花園”的住宅區,北京大學的300多位教授置業于此。而在8年前,當北大的11位教授決定在這片荒灘上購置住宅時,他們也許不會料到,有那么多同行會尾隨而至,并由此給日照這個城市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一批高層次人才培訓項目相繼落戶,一些高等院校的院系遷移至此,一些科研機構先后成立,甚至城市的居民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果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座海濱小城像有了磁力一般,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目光。
300多位教授住在一起,顯然不是一般社區所能具有的特質。無論那些教授的主觀意愿如何,當他們在地域空間上靠得極近時,客觀上就產生了一筆巨大的知識資源。科學研究、決策咨詢、教育培訓等一切需要智識支撐的事業,因此獲得了極為誘人的發展空間。這是由教授構成的“知識群落”所特有的創造力和影響力。從日照出臺的相關政策思路和舉措看(比如宏觀上的打造“產學研居基地”和微觀上的資金補貼措施),當地的決策者并不將這個知識寶庫僅僅裝飾成迷人的海岸風景,而是將之融入到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發展的多個方面,獲得了人才聚集效應。這種由“居”為起點而發展出來人才吸納模式,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
一流的事業需要一流的人才。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才在社會發展中的獨特作用日益為人們所重。因而近年來,無論是“獵頭公司”、“人才招聘網絡”等人才中介機構的勃興,還是各用人單位求賢若渴的情狀,都顯示著一種“尊重人才、依靠人才”的社會氛圍的形成。然而,熱衷招攬人才和充分用好人才并非一碼事。在日漸開放的年代,人才的“來”與“去”相對容易,但如何創造一個利于人才發揮潛能的平臺卻非輕而易舉之事。很大程度上,平臺搭建的“好”與“壞”決定著人才的“生”與“死”。這樣的平臺不僅涉及人的“吃穿住行”,更為緊要的是,要為人的知識和精神能量的發揮提供正面激勵。后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在人才周圍形成一個“團隊”。這種“團隊”不僅彼此吸引,而且將“團隊”之外的人才不斷吸納進來,形成一種人才匯聚的“洼地效應”。現實之中,諸如“高新技術園區”、“創意園區”的建立,無非就是為了給人才的匯聚和彼此激勵構建良好的環境。
當然,有時候人們易于忽略這一點,以為只要拿“金子”筑好了巢,鳳凰就會飛過來、留下來,但誰又能保證這種純粹的利益鏈條不會被更強的物質誘惑所擊潰呢?在最近結束的中外校長論壇上,與會校長們對一些學校爭聘百萬年薪的“跳蚤教授”就不以為然。在“跳蚤教授”不斷騰挪轉移之下,人才流動的意義蕩然無存,所剩的就只有爭項目、爭資源的利益圖謀。所以,好的人才平臺不光是利益留人,更是在精神、情感、知識等多方面留住人。日照市利用本身的“天時”(氣候好)、“地利”(環境好),創造了“人和”(人才聚集)的效果。這種模式雖是依靠了優越的自然條件,但在根本上,以人才吸引人才的平臺構建才是最關鍵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