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貿易爭端:只有化解矛盾 才能共享機會
7月26日,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提交了對中國和越南鞋產品反傾銷的第二份終裁提案,提出對來自中國和越南的皮鞋分別征收16.5%和10%的反傾銷稅。就在等待由25個成員國代表組成的歐盟反傾銷委員會的批準時,荷蘭經濟部認為,歐盟此舉損害了歐盟消費者和零售商的利益,荷蘭零售商協會也表示這“完全是貿易保護主義”。
歐盟內部分歧巨大
目前,世界鞋類生產商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以中國、越南等國為代表,具有較強競爭優勢,在世界鞋業市場上占有很大份額;第二類以美國為代表,本國的制鞋業所剩無幾,以品牌輸出為主;第三類是以意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為代表的傳統制鞋大國,這些國家正逐漸喪失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可又不想放棄制鞋業這塊領地。
近幾年,中國鞋產品在國外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使得歐盟一些傳統制鞋大國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憂慮。歐盟對中國進口的鞋類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其背后體現的是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傳統鞋業制造國的利益。意大利某機構所發布的報告認為,以中國鞋為代表的亞洲鞋在2005年就使7500人失去工作。但歐盟內部反對對中國鞋進行反傾銷調查的呼聲也是非常高,作為鞋制品主要消費國的德國、丹麥、荷蘭和瑞典等國家并不主張對中國鞋實施反傾銷,丹麥經濟大臣公開指出,如果對中國鞋加征傾銷稅,歐盟消費者的代價將是歐盟鞋業制造商所得利益的10倍。
在歐盟內部,首先受到損害的是鞋材鞋機商,中國每年有30%的鞋材鞋機是從歐盟進口的,對中國鞋實施反傾銷,將影響這部分人的利益;其次,歐盟有一大批批零商是做中國鞋生意的,歐盟若堵中國鞋,將影響批零商的利益;第三,歐盟的一批工薪階層消費者有需求也有權利購買中低檔的中國鞋,而反傾銷措施正是間接打擊了他們。按照丹麥一家調查機構的測算,反傾銷措施下歐盟制鞋業的損失為3700萬歐元,而零售商蒙受的損失則高達2.59億歐元。
去年發生在西班牙的埃爾切燒鞋事件人們還記憶猶新,今年又發生了俄羅斯扣鞋事件,接著,歐盟委員會反傾銷和意大利“毒鞋”調查頻頻指向中國鞋。這讓人們思考,中國鞋的出口之路在哪兒?
(未完敬請看下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