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廣告營銷成市場發展趨勢
據美國網絡廣告局(簡稱IAB)以及普華永道(簡稱PwC)發布的報告。美國2006年第一季度的網絡廣告費用達到了3.9億美元,較2005年同期的2.8億美元強勁增長38%%,較2005年第四季度的3.6億美元環比增長6%%。“互聯網正在持續性地重構媒體版圖,更多的廣告費投入到了在線廣告。”普華永道的PeterPetrusky說,“網絡廣告正在驅動品牌和銷售結果的雙豐收。”
英國,互聯網已經成為廣告增長的驅動力量,據WPP''sGroupM的報告,網絡廣告已經占據整體廣告13%%的份額。
中國,權威研究機構易觀國際披露,2006年第一季,中國網絡廣告市場規模達9.77億元,其中“關鍵字”廣告市場規模繼續快速增長,達3.03億元。網絡廣告首次與廣播媒體并肩而立。
盡管互聯網的增長率一直“嚇人的高”,可它仍然沒有如預言家、經濟學家所說“慢下來”。在美國,2005年網絡廣告收入突破百億,創下了125億美元的歷史新高,超越了戶外廣告和商業類雜志廣告,首次與廣播媒體并肩而立。
在英國,據WPP''sGroupM數據,英國網絡廣告將在2006年底前取代傳統新聞報紙廣告的地位。網絡廣告將占據英國12.2億歐元(合23億美元)總體廣告份額的13.3%%,而傳統的新聞報紙廣告的份額比例是13.2%%。
根據中國權威調查機構iResearch(艾瑞)的調研,2005年中國網絡廣告市場規模為31.3億元,同比增長77.1%%,首次超過了雜志廣告(18億元),接近廣播廣告(34億元),互聯網已成中國第四媒體。艾瑞還預測,2006年中國網絡廣告市場規模將達到46億元,2010年將擴大至157億元。
精準營銷網絡廣告成長之謎
美國網絡廣告局對2005年上半年美國網絡廣告支出進行了分析,在上半年58億美元網絡廣告中,按效果付費占48%%,按顯示次數付費占40%%,混合型付費占12%%。而中國咨詢機構易觀國際發現,按效果付費的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廣告主所接受,給傳統的“按展示付費的”廣告位廣告帶來了越來越大的沖擊。
在中國,精準營銷的主力軍包括“搜索引擎廣告”、“窄告”、“富媒體廣告”、“手機廣告”、“分類廣告”,“博客廣告”,它們分別在搜索引擎、網絡新聞媒體、網絡流媒體、手機終端、網絡分類目錄、博客等不同的平臺上演繹著不同的故事。
據艾瑞數據,2005年我國搜索引擎運營商收入達10.4億元,同比增長了81.9%%。搜索引擎的收入來源是網絡競價排名,廣告主只需輸入一個目標關鍵詞,例如“壓縮機”,便可以在消費者查詢“壓縮機”的結果頁面排個好位置,以此吸引目標受眾的關注。
而在近兩年迅速崛起,與央視、分眾并列的十大廣告媒體之一的“窄告”,也是精準營銷的主力軍之一。迄今為止,“窄告”已覆蓋新浪、網易、人民網、新華網等4000家強勢媒體,并以按效果付費、每點擊最低0.2元的價格策略,引發了中國廣告的“按效果付費”風暴。它可以將廣告與網絡新聞完全匹配。如,某世界杯的報道旁,出現的是足球、體育相關的廣告;某汽車的文章旁,出現的是汽車促銷信息。而且,窄告還實現了“省市定位”,同一篇講述旅游的文章,在北京的消費者看到的是北京旅行社的廣告,在上海的消費者看到的則是上海旅行社的廣告。這讓廣告主有了更多用武之地,它們可以按照顧客興趣、消費能力、地理位置所在不斷細分,實現完全按效果付費的“精準營銷”。據悉,戴爾、SOHO中國等大型廣告主和數以萬計的中小企業主已經紛紛開始“窄而告之”。
而富媒體(RichInternetApplica-tion)廣告的推動者,好耶公司則提出了“精確鎖定目標受眾群,精確監控廣告到達頻次”的口號。由于可以加入對消費者的監控,同樣以視頻為表現形式的富媒體廣告對傳統的電視廣告形成了競爭威脅。
手機廣告則通過各種渠道搞來的號碼名單甄別客戶。如動感地帶號碼針對年輕人,全球通針對成功商務人士。雖然這個市場在打著擦邊球,但進袋聲仍然不絕于耳。
博客廣告,不僅是內容為王,而且是“人民戰爭”。“大腕”博客和博客運營商正因廣告費“分贓不均”而爭吵不休,中小博客們則不聲不響地掛上了搜索廣告或“窄告”。
精準定位引導消費者力量回歸
精準營銷的發展,隱喻著消費者力量的覺醒與回歸。隨著一批批“菜鳥”畢業,消費者對強迫式的廣告開始說“不”!反垃圾郵件運動、反彈出廣告運動、反流氓插件運動此起彼伏,令傳統的廣告運營商焦頭爛額。
而積極響應消費者、實施精準營銷的運營商們,則不僅征服了消費者,也征服了投資人。除了百度的股價再度突破80美元之外,好耶放出了2006奔赴納斯達克的消息,而力倡精準營銷的“窄告”,也據說獲得了又一筆來自海外的巨額投資。
互聯網和世界杯一樣充滿了懸念。作為廣告主,可以憑借“激情”下注于某支球隊,但卻不能不靠“前瞻”贏得營銷先機。決定球場勝負的是足球隊,決定商戰勝負的是消費者!
- 上一篇:如何獲得客戶的品牌忠誠?
- 下一篇:2萬多雙愛心童鞋,一路向西 溫暖進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