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裁員事件看百度的人性與命運
百度裁員風波,因為百度指責搜狐借以攻擊搜狗而變得愈發熱鬧。本來是草率的裁員,發展到草率地對外表態,最后升級為草率地攻擊競爭對手。百度在此事件上的表現,難以同上市公司聯系起來。我們看到的沸沸揚揚的事件,只不過是一個又一個的表象,其中的深刻原因,在于百度的管理,以及對“人”的定義。
身為2005央視年度最佳雇主的百度,經常對外宣稱公司管理的人性化,并且在日常的行動上極力效仿“母體”Google:免費早餐、供應牛奶、休息室等等。然而,在裁員方面,百度的行為讓我們難以看到人性,甚至將員工假設為“惡人”,也許在飽受作惡爭議的百度眼里,人性本惡。
百度某高層面對媒體的采訪這樣認為,“之所以此次裁員鬧得滿城風雨,與此前百度的人才品牌建設和期權發放做得過于人性化有關,以至于部分員工和外界對百度產生了過高的期望值和不切實際的想法。”而發給公司員工的內部郵件竟然如此評價被裁部門,“隨著百度搜索業務的發展,該團隊許多成員已經從公司獲得了遠大于其所創造價值的期權利益,如長此下去,將造成對百度其他同事的不公平。”行里字間有期權的影子存在,看不到任何的人性,也找不到一個公眾企業應有的責任。外界言說的“為了節省之處美化財報”并非空穴來風。
企業裁員自有難言之隱,但將曾經為自己效命的員工做如此的定義和假設,沒有任何人性可言,曾經的最佳雇主,被自己的行為狠狠地抽了一個耳光。無論百度怎樣評價該部門以及該部門的員工,他們為百度創造的價值一定少于自己的付出,而且,能夠進入百度工作,他們稱得上是佼佼者。將他們掃地出門,無疑是百度的損失。
相比之下,在百度繼續工作的人又如何呢?這次事件之中,有兩位代表百度對外界表態地人值得注意:人力資源總監魯靈敏,副總裁梁冬。
說到魯靈敏,不得不提到2004年的聯想裁員。那一次近乎血洗的悲壯場面,至今還留在我們的記憶之中,而“公司不是家”的控訴,依然在我們的耳邊回蕩。當時身為聯想集團人力資源部總經理的魯靈敏,在那次中國IT業第一“慘案”之中,是地道的主角。
如果稍作比較,百度此次的裁員方式與此前曾被廣泛關注的聯想裁員如出一轍:在裁員之前,公司已經“替”員工把所有的離職手續都辦好了,裁員日實際就是最后所謂的“面談日”。
2005年初,魯靈敏跳槽百度,一年半后,“寒光一閃”,又一批員工被同樣赤裸裸的方式勒令走人。
作為鳳凰衛視的當家小生,梁冬曾經是家喻戶曉的明星。突然跳槽百度擔任主管公共關系和品牌管理的副總裁多少令人感到意外,不過,同李彥宏一樣,對他的期望更多。
2005年7月起,百度因為音樂搜索下載被唱片公司認為侵權而起訴,出身娛樂圈的梁冬被寄予厚望,無論是外界,還是百度,都希望梁冬能夠發揮資源的優勢化解這次紛爭。然而,9月21日由百度發起的對話并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甚至華納、百代、環球和索尼BMG四大唱片公司集體缺席,百度不得不將音樂搜索進行改版,以求避免危機。遺憾地說,梁冬的處女秀慘淡收場。
本次裁員事件,是又一次考驗梁冬的機會,然而,整個事件自媒體曝光以來,百度多人應對媒體的采訪,各種言論充滿了矛盾,經不起推敲,遲來的聲明更是讓自己陷入了普遍質疑。而7月16日梁冬公開發表言論,說報道媒體之一的搜狐是背后的黑手,并暗示是因為搜狗同百度的競爭促使搜狐為之。然而,事情的發展遠遠出乎梁冬和百度的意料,外界不僅僅識破了百度轉移視線的目的,還拆穿了百度進一步打擊成長迅速的競爭對手搜狗的動機。百度無奈之下再發聲明,說已看到搜狐IT頻道的報道有所改良,不再追究。然而事實上搜狐IT頻道并沒有像百度描述的那樣“有所改善”,一如既往地進行著報道。梁冬的自言自語,讓百度陷入更為尷尬的境地。
兩個事件,兩次機會,同樣都是失敗的表演,對于百度和梁冬而言,耐心和希望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2006年2月28日,梁冬以不到53美元的低價,出手32,500股股票,套現1,717,950萬美元。在百度最風光的時候加入,在百度最需要的時候疲軟,在百度股價的低點拋售股票套現,是否能夠認為這是梁冬對百度耐心的回答呢。
公司由人組成,公司管理由人進行,百度裁員事件發生至今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從根本上說是管理混亂造成的結果。對部門沒有公正的評價,對員工沒有公平的對待,在事情出現后,凌亂不堪地對外發表言論,自身的言論充滿疑點,言論頻繁變換角度……無一不顯示著百度內部管理的混亂與無序。如果這樣持續下去,百度將更加難以受到人才的垂青,它最擔心的事情終究要發生。
為了推卸自己的責任而攻擊競爭對手,百度從攻擊搜狗那一刻開始,不僅僅是自己的恐慌,也會成為自己被后者超越的前兆。
- 上一篇:一個飛利浦,一個HR共享中心
- 下一篇:職場風范:讓競爭對手成為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