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不是用錢砸出來 評論:"高薪跳蚤"背后
在剛剛落幕的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幾位校長對“高薪跳蚤”現象提出質疑:“今天這個高校年薪100萬元聘請了一位知名教授,明天另一個學校開價150萬元,這位教授立即奔開價更高的那家而去……部分教授對功利的追求已經超過了對學術的追求。”
這幾年,高薪聘院士、教授的消息已經從新聞變成了平常事,價碼也從最初的年薪10萬飆升至30萬,甚至百萬。高薪聘教授的初衷是尊重知識、激勵競爭,但“高薪跳蚤”的出現則給校方潑了一盆冷水:人才不是光靠錢能砸出來的。
“高薪跳蚤”現象至少有幾點值得反思。
首先,后起之秀脫穎而出的速度遠遠跟不上高校發展的需要。“高薪跳蚤”看上去是某些學者在追求功利,說到底還是高端人才匱乏在價格上的體現。
本來,培養后生,搭建學術梯隊是高薪教授的重要任務之一。然而,在許多高校,高薪帶來的資源過度集中已經使得良性激勵變成兩極分化。金字塔尖上的少數幾個人擁有上千萬元的科研經費,而大多數青年教師往往揣著不多的工資到處找課題。其實,他們才是最需要關注和扶持的一群。“引進一個人,打擊一片人”,學校不斷從校外和國外挖角,本校的學術隊伍卻沒有茁壯成長,結果人才的身價就越“跳”越高。
其次,沒有科學考評機制支撐的高薪似乎不能催熟創新的碩果。
這有兩個現成的例子。一個是上海交大“漢芯”造假事件,另一個是同濟“海歸”院長虛報論文事件。兩位均是當年學校花了大價錢請來的,在高薪之下卻難符其實,走上了學術造假的不歸路。
更令人深思的是,兩個人造假的手段都不高明,學校只要在招聘時多花點時間查查兩人的學術經歷,聽聽國際同行的評價就可以發現其中的“貓膩”。“重引進,輕培養”,高薪帶來的轟動效應背后,應檢討的是急功近利的心態。
著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近日直言不諱地指出:“有消息說某大學40%的引進人才都是海外的,但你去美國調查一下,我擔保大部分是假的。”有的“掛名”教授每年花去大學幾千萬的經費,但學生卻受用很少。這種引才的目的恐怕是為了在師資名單上多一些顯赫的名字,以便向社會爭取更多的資源。
香港科技大學是一所創辦不過14年的學校,卻已有多個學科躋身亞洲一流。該校前學術副校長孔憲鐸將治校經驗總結成一句話:“留住人才,使之快樂。”其實,對于大多數學有所成的人來說,“食有魚,出有車”之后,更看重的還是良好的學術環境和發展空間。“高薪跳蚤”的出現,似乎也說明高薪之外的吸引力還有所欠缺。
高校之間的競爭不該只是簡單的財力攀比,師資隊伍建設也不該只有高薪一招。建設一流大學,要比的決不僅僅是薪水。
- 上一篇: “熱褲”求職難博企業熱臉
- 下一篇:在香港用這3種方式找工作,非永居也能月薪17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