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企在交鋒中成長
今天,歐盟反傾銷委員會將在布魯塞爾開會,討論審議之前提出的“用變相配額制取代征收反傾銷稅”的提案。按照歐盟的議事規則,對中國鞋征收反傾銷的終審最晚將于10月6日得出結果。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歐盟委員會可能在8月前后就會作出相關的決定。
此前,從7月14日開始,歐盟對中國皮鞋征收的臨時反傾銷稅率從9.7%上升到14.5%,并將在9月份逐步遞增至19.4%。此次反傾銷的最終裁決將涉及價值8.3億美元的中國商品,中國上萬家制鞋企業的生存和數百萬工人的就業,也關乎歐洲鞋類企業和市場的未來。
歐盟仲裁前夕,比利時布魯塞爾,歐盟委員會總部,中歐雙方面對面。
在這場聽證會上,“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為中國皮鞋進行了“無損害抗辯”。中方陣營里,有來自廣東、浙江等地的鞋廠代表、中方聘請的法律顧問、歐洲律師和經濟師組成的專家小組。
無疑,這場關于鞋子的“戰爭”,成了市場經濟框架下關于公平貿易的一次“博弈”。
全行業遭普遍打擊“無損害抗辯”據理力爭
“我們有句諺語:第一要緊的是面包,第二要緊的就是鞋。”意大利鞋業聯合會主席羅西曾這樣說,“但是鞋就是鞋,沒有必要把鞋子的問題上升到什么樣的高度。”
于是像謝衛國這樣的溫州鞋老板,在多年反傾銷訴訟的洗禮下,已經可以坦然面對了。他現在還照樣保持著一貫的做法,每天上午到車間里轉一轉,親自過問每雙鞋子的質量問題。
眼下在法國人的“家樂福”超市里,每天都在賣謝衛國的鞋子。能打進這家超市的溫州鞋,他的“查理牌”還是第一家。有1800多個員工的謝衛國的工廠,在溫州的規模不算大,卻是第一批打入中東和非洲市場的中國企業。這兩年,以出口為主的“查理鞋業”正打算把發展重點轉向歐洲,但是接二連三的反傾銷大棒,明顯阻礙了謝衛國的腳步。
按歐盟開出的“罰單”,從今年4月7日開始,歐盟對我國生產的部分皮鞋征收臨時性反傾銷稅:4月7日至6月1日征收4.8%,6月2日至7月13日征收9.7%,7月14日至9月14日征收14.5%,9月15日起征收19.4%。
“這一次,是對全行業的普遍性打擊。”周津淼承認,這是中國鞋有史以來面臨的最大考驗。在初裁時,歐盟未經認真審查就否決了中方所有應訴企業的市場經濟地位,在確定反傾銷稅率時,也沒采用分別稅率,而對全行業征收統一臨時反傾銷稅。
作為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的顧問、康奈集團的常務副總經理,周津淼建議,多數企業現階段要慎接歐盟訂單,及時化解和分散貿易風險。
此前公布的消息是,歐盟最遲將在10月6日出臺對中國鞋反傾銷的仲裁結果,實際上很可能會在這兩個月便做出結論。于是,今年6月20日上午在布魯塞爾進行的“無損害抗辯”無疑相當關鍵。
與此前的聽證會由歐盟收集證據不同,此輪聽證會由我國企業提交證據,平等辯論。在聽證會上,中方專家小組提出各種數據,對歐盟選取的10家申訴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了分析,證明這10家企業業績萎縮與中國鞋進入歐盟市場沒有直接關系。
中方提出,此前歐盟以2004年的數據為依據進行調查,并不具有參考性,因為當時歐盟仍在實行單方配額制度。由此,中方認為,歐盟以地區市場受到沖擊為由,向中國企業征收反傾銷稅的決定站不住腳。
談合作不話競爭“行業責任”贏得尊重
在這場中歐貿易戰中,王振滔和他身后的奧康,顯得尤其活躍。按照他的觀點,“反傾銷遲早要到來”,早一點面對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6月13日下午,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從溫州出發,直奔上海浦東機場,搭乘直飛歐洲的航班,前往西班牙的阿里肯特,出席在那兒舉辦的西班牙鞋業論壇。他此行應歐盟鞋業聯合會主席卡爾沃的邀請,奧康是這次論壇中國制鞋企業的唯一代表。
論壇開始的時間,就在歐盟對中國皮鞋反傾銷一案舉行聽證的前幾天。
王振滔在論壇上有一個專題演講,他的主題是:“增進交流,合作共贏——開創中西鞋業發展新局面。”在這樣的時候,談合作而不談競爭,王振滔是有自己的深意的。他想表示這樣一種姿態:中國制鞋企業愿意與歐盟鞋商共同努力,協助歐盟組織及相關人員,共同恪守世貿組織的有關規定。
王振滔提出,中國鞋類產品和歐盟產品屬不同消費層次的產品,并無直接的競爭關系,中國鞋類出口未對歐盟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鞋業有高中低檔之分,針對不同層次的產品應區別對待,不應設置人為障礙”。
就連卡爾沃也說,根據西班牙海關方面的統計,2005年西班牙從中國進口1.6億多雙鞋子,其中近1.4億雙是革鞋、布鞋和塑料鞋,真皮皮鞋只有2000多萬雙。由于西班牙幾乎沒有生產革鞋、布鞋和塑料鞋,因此,從中國進口的近1.4億雙革鞋、布鞋和塑料鞋不但沒有對西班牙制鞋業造成沖擊,反而較好地滿足了西班牙的市場需求。對于西班牙鞋業界同行比較擔憂的中國皮鞋,卡爾沃認為,西班牙皮鞋去年僅出口法國就有2000多萬雙,“因此進入西班牙市場的2000多萬雙中國皮鞋,并不可怕。”
不過,在面對陸凱的時候,王振滔據理力爭。這位西班牙駐華大使館經濟商務處參贊,做了題為《中國鞋類市場現狀及其前景》的演講。陸凱稱,中國的制鞋基地在廣東和福建;中國幾乎所有的鞋企是國有、集體和三資的;中國年產鞋約60億雙,占世界的60%左右。
身為“中國皮革協會副理事長”的王振滔,當場站起來說:“我想對你的數據做一下修改。”他當眾提供了一串完全不同的信息和數據:中國的制鞋基地不僅有廣東和福建,還有溫州、重慶和成都等地;中國90%以上的鞋企是民營企業;中國年產鞋70億雙,約占世界的70%。因此,“制鞋行業是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
陸凱幾次想起立打斷做申辯,都被王振滔禮貌地阻止,“請讓我把話說完。”最后,陸凱也承認,自己引用的數據已經過時。中國制鞋企業在西班牙鞋業論壇上的表現,讓他有些驚訝。當場,很多西班牙當地的企業和政府代表表示,要派人到中國溫州考察。這個時候,王振滔覺得,自己不僅代表了一個企業,更大程度上是代表了整個行業。他承認,自己的積極姿態首先是為了最大程度地給奧康爭取利益,但同時更希望憑借一種“行業責任”來贏得更多尊重。
王振滔說,“奧康”已經與意大利鞋業第一品牌GEOX合作多年,奧康生產的GEOX鞋,訂單價比巴西生產的GEOX鞋單價還要高1歐元。同樣,據康奈集團企業文化中心主任魏焱鑫介紹,在歐美地區的很多地方,康奈皮鞋零售價均在60美元以上。
“這能說是傾銷嗎?”王振滔大聲告訴他的西班牙同行,“中國企業要生存發展,我們也要賺錢。”
爭奪“第二戰場”集體力量發出“中國聲音”
6月末的歐洲,在布魯塞爾的聽證會會場外,還有更多的“第二戰場”。
來自中國鞋業的代表活躍在歐洲各地,一方面繼續向歐盟委員會申訴,并在近期向歐盟提供由聯盟專家組完成的有關報告,全面闡述中方企業的立場。另一方面聯系歐盟的進口商和零售商企業,爭取對歐盟的決策產生積極影響。
“中國鞋的出口為歐盟進口商和零售商提供了厚利,也為歐盟創造了就業機會,并促使中國大量進口來自歐盟的制鞋機械和皮革原料。”周津淼知道,在倡導自由貿易原則的歐盟經濟體內部,各方的意見也是不一致的。經驗證明,去年,歐盟、美國分別與中國達成紡織品協議,期間歐盟和美國的進口商、零售商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在一些國家的壓力下,歐盟必須做出一種姿態。目前的保護性措施,最終也不是為了完全限制自由貿易。周津淼覺得,多次交鋒下來,中歐雙方似乎比以往更加了解互相的心態。
“對我們有利的聲音已經響起來了。”他說最近的消息是,英國的主要零售商聯盟包括Tesco、Asda、瑪莎百貨等商家的負責人在布魯塞爾跟曼德爾森舉行了會談,敦促其放棄貿易保護主義立場。周津淼清楚,歐盟內部的反對聲也很強烈,“懲罰性鞋關稅實際上是對鞋類零售商、它們的雇員以及消費者的懲罰”。曼德爾森也承認,在全球經濟中,亞洲的低成本生產商是許多歐洲公司供應鏈的一部分。
于是,“應對聯盟”正在嘗試用這樣的觀念來影響歐盟委員會的決策層:中國具有廉價勞動力的優勢,歐盟的反傾銷無法改變任何事實,它只能對缺乏競爭力的歐洲生產商起一時的保護作用,而他們遲早還是要面對來自全球的競爭壓力。“事實上,制鞋工業在發達國家已經是一個黃昏產業,作為一個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制鞋工業的這種梯度轉移是大勢所趨。”
2月9日,創信集團等廣東省八家皮面鞋生產巨頭成立“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3月8日,閩粵浙三地鞋業商會首次組建“歐盟反傾銷應對聯盟”,并對外發布了“應對聯盟宣言”。4月3日,溫州的康奈、奧康、紅蜻蜓、東藝等14家鞋企發布了《關于應對“歐盟反傾銷”的聯合宣言》,就歐盟對華鞋類產品征收反傾銷稅表示“強烈不滿并提出嚴正抗議”,倡議所有中方應訴企業積極聯合,繼續抗辯以贏得歐盟委員會公正的裁決。
鞋革業是溫州的支柱產業之一,現有鞋業生產企業4300多家,從業人員40萬,年產皮鞋是全國產鞋總量的四分之一。溫州制鞋企業以集體的力量,向歐盟的不公正裁決表達了抗爭到底的決心。“整個過程就是這樣的來回的博弈。”周津淼說,曼德爾森也必須多聽聽來自“中國的聲音”了。近日,從溫州鞋業協會得到的消息說,歐盟方面有了一些松動,反傾銷調查有可能的結果會是采用實行配額或最低限價的方式。這個時候,更加考驗聯盟的團結。
熟悉“游戲規則”中國企業在交鋒中成長
反傾銷調查一開始,歐洲的訂單數的確是下降了。家樂福的采購商也說,不到中國進貨了。謝衛國明白,他正處在事業發展的微妙時期。不過他顯得并不著急。
事實證明了他的判斷,“兩三個月后,他們又都回來了”。這么多年做外貿生意的經驗,已經讓這個溫州商人深諳國際“游戲規則”。這幾天他正在忙著整修公司的廁所,工人必須要有一定規格的工作條件,這是按美國的合作方要求做的。
事實上,在謝衛國這樣的企業家看來,歐盟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但不是惟一的市場。很多中國鞋企早已把目光投向其他地方,以此來應對歐盟單一市場帶來的風險。與開拓國際市場相對應,中國鞋企還在極力擴展國內市場,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廣大市場。
從長遠來看,反傾銷等貿易壁壘將促使中國鞋企調整產業結構,打造出屬于自己的國際品牌,參與國際中高端市場的競爭。有“品牌化”發展趨向的康奈,已在歐美等國家開設了100多家專賣店,集團還計劃未來5年在海外開設1000家專賣店(柜)。這種中高檔路線,無疑增強了中國企業對歐盟反傾銷的免疫能力。
經貿關系專家周世儉說,以積極的心態來對待貿易上的摩擦,不能說不是一次新的機遇。企業可以借機在產品結構、質量和競爭策略上進行調整,整個行業也會面臨重新洗牌。他認為,經過這些年的國際摩擦,我們國家的企業開始懂得理智而成熟地應對,這種觀念的轉變是最大的收獲。
對于奧康來說,通過幾次與歐方的談判和交鋒,也讓它們從對手那里掌握了很多歐盟市場的數據和資料,這在王振滔看來,成了一種意外的收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