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戈爾:大獎是成就,更是責任
2006年3月28日晚,在北京世紀劇院舉行的“2004-2005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的頒獎晚會上,雅戈爾榮獲了成就大獎。
2006年3月28日晚上,北京的二十一世紀劇院里燈火輝煌,大獎紛紛花落各家,當主持人最終宣布,獲得''2004-2005年度中國服裝品牌大獎成就大獎''的品牌是-"時,可能在場的許多觀眾,心中都在念著同一個名字:"雅戈爾!"
完整的產業鏈有助提高抗風險能力
以做襯衫起家、創立于1979年的雅戈爾,如今用"服裝航母"來形容,應該不過分。雅戈爾的產業布局上別出心裁,別人在"瘦身",他們卻在"增肥",上游生產面料、中游制造服裝、下游自組銷售。
現任雅戈爾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如剛認為,作為一個企業來講,一個是管理,一個是產業鏈,這兩個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完美的產業鏈,既提高了抗風險能力,又為采購國外面料節省了大筆外匯。對于這種拉長戰線的做法,雖然也有業內人士和經濟界人士持保留態度,但看來雅戈爾人對自己的這種做法是持樂觀態度的。對此,李如剛自豪地說:"我們要求我們自己在管理公司時,眼睛要向內、向下,在內部挖潛,打造我們自己的產業鏈,包括自己的零售終端。我們在全國有1000多家直營店,從上游來講,我們的面料也是自己生產的。所以,我們自己擁有完整的產業鏈,這種情況,不但是國內少有,在國際上也不多。"
2005年12月22日,面積1300平米、位于上海南京東路的雅戈爾旗艦店隆重開業。李如剛說:"上海是中國最國際化的都市之一,做國際品牌首先要在上海立住腳,然后才能更好地走向國際,在南京路開設旗艦店是雅戈爾多年的心愿。"
對于為什么雅戈爾向上游產業延伸的問題,李如剛認為,實際上服裝的競爭主要是面料的競爭,服裝的外觀,著色,手感都是很重要的。我國服裝的面料主要是依賴進口,這樣都差不多,沒有什么個性。所以我們打造自己的面料,一方面形成自己的個性,同時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
職工的歸屬感的企業的基石
李如剛說:"外界對我們雅戈爾的印象就是一個私有企業,一個民營企業。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我覺得我們的企業更像原來的國有企業。我們現在是上市公司,我們所有的員工都持股,所以大家在這個企業里,有一種歸屬感,而不是只把這里當作職業生涯中的一站。"
"我覺得我們許多的服裝企業對我們基層員工關心不夠,由于工資待遇普遍不夠好,所以他們的流動性也很大。我覺得我們許多的企業對員工的管理還沒有真正做到人性化。我想,把一線工人的工資待遇提高了,對企業也有好處。像我們雅戈爾這幾年員工比較穩定,一般的企業,員工流動率達到50%-60%,我們雅戈爾的人員流動率在10%左右。當然也不可能一點兒也不流動,但是,流動率太高了,肯定要影響企業的正常的生產經營。現在中央也在提倡建造和諧,以人為本。這種觀念我們從前幾年就提出來,作為我們人力資源的管理的一種指導思想。"
我們中國服裝的是最大的特點就是物美價廉,從長遠說,這不是辦法,價廉物美不可能進入世界服裝的高端市場。對此,李如剛認為:"我們的服裝品質距離國外產品有一定差距。我覺得原因之一就是目前我們的員工收入太低。意大利服裝業從業人員的年收入是三萬歐元。而我們中國服裝業要遠低于這個數,我們還達不到三萬人民幣。我們雅戈爾在同業內算是比較高的,我們一線員工的平均年收入是一萬七千元人民幣。員工會覺得:你的公司很好,知名度很高,廠房也很漂亮,但是,我得到的不多。這種情況下,你讓他一門心思把工作干好,這不現實。他不會有長遠的打算,所謂''梁園雖好,非久留之地''。"
國際化是中國服裝的必由之路
"我們雅戈爾剛開始做的時候,我們是不斷追趕我們國內的同行,目前,可以追的目標不多了,而國外市場又不是那容易進入的,語言不通,文化不同。外國人,對我們的中國文化和中國服裝的品質不是很了解。"說這段話時,李如剛一臉的坦率,同時,可以看出,一邊說,他也一邊在思考。
中國現在有這么多服裝品牌,但是走向國際市場的還不多,僅僅是剛剛開始。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國外的服裝品牌大多一百多年了,我們的不過十幾、二十幾年。所以,我們既要努力,又不能急于求成。
我們服裝業,在國家富強的同時,也強大起來,成為世界服裝強國。比如說,我說我這身衣服是意大利的,你會感覺很好。如果我說是非洲產的,你可能就不會覺得好。所以,我們這些千千萬萬企業,就像千千萬萬個細胞一樣,只有在國家的大的環境下考慮問題,有這樣的境界和思路,才能把事情做好。 我們馬上面臨著2008年的奧運會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可以說我們面臨著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從國際貿易環境來說,堅冰已經打破,航道已經開通,剩下的就是我們要努力了。
對于"多品牌"路線,李如剛認為這一步還是要慎重,"什么叫國際化?假如我們一年銷1000萬件襯衫,我們在國內銷500萬件,在國外銷500萬件,而且這500萬件是以''雅戈爾''品牌銷出去的,這才叫國際化。"我們中國服裝品牌在國際市場的現狀是:我們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但是我們的品牌不在國際市場。對于這種現象,李如剛深感憂慮。 對于是否引進國外品牌,李如剛說:"我們打算引進一兩個國外品牌,但是,我們引進國外品牌,是為了學習他們先進的品牌管理模式。并不是我們自己的牌子就不要了。我們這個牌子是我們20多年的努力的成果,是我們的心血的結晶,我們不會輕言放棄。如果我們自己的牌子丟了,我們和國外品牌合作的基礎、資格就沒有了。"
對于如何走向國際市場,我想,首先從國際上大的背景來說,我們國家要有一個穩定的經濟大環境,同時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我們服裝企業,也要努力加強自己的管理,競爭對手,不是別人,正是自己。同時,我們希望新聞界的朋友也一如既往地對我們支持,希望大家懷著民族之心、愛國之情,共同把這件事做好。我們又有這么多同行相互扶持,一路走來。我這些年一直在說:同行不應該是冤家,同行應該是朋友,我們服裝業同行,也要互相扶持。因為,這些年我們一路走來,有共同的經歷和語言,我們也有共同的利益。我們同行做得好,也會給我們提供有益的經驗,讓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多溝通能確保不偏離方向
作為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李如剛總是在強調要溝通,他甚至半開玩笑地說:"我覺得我們同行的合作還不夠。要坦誠相見,不能只說好聽的。我們有些企業家不說實話,老在那吹牛。實際上,你不溝通,你的員工卻在互相交流,哪個企業的待遇好,他們會比較工作條件,工資收入等等。這樣會對企業產生負面影響,所以,企業的經營管理者之間一定要加強溝通。"
現在的市場可以說是"前有狼,后有虎,兩邊還有個體戶"。前面有國際品牌,后面有"假洋鬼子",也就是假洋牌。所以,目前這個階段,是中國服裝業的關鍵時期,只要能挺住,中國服裝就會上一個臺階。
"回想這些年,一路走來,風風雨雨,坎坎坷坷,可以說很不容易。在這個過程中,正因為我們同行業的企業相互支持、關心和呵護,使我們能夠走到今天。不光是我們獲得了成就大獎覺得有壓力,我覺得我們服裝業的同行都有壓力。隨著我們不斷發展壯大,我們的胸懷、境界都在不斷提高,大家的共同語言也越來越多,在未來的路更要相互支持。"
- 上一篇:感動營銷:不忠誠的顧客變“乖”了
- 下一篇:2萬多雙愛心童鞋,一路向西 溫暖進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