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思維能力--營銷人與企業的核心能力
清人陳譫然在《寤言二遷都建藩議》中曾說過這樣一句令現在的戰略家常常引以為自豪的一段話:“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這話妙在它不僅僅淺顯地闡釋了“戰略”的基本含義,還在于它指出了“戰略”相較于“戰術”而顯得更為重要的屬性。雖然戰略和戰術都可以稱之為謀略,但謀略卻分大小不同。大的謀略叫“戰略”,小的謀略叫“戰術”。
戰略與戰術的區別在于,戰略往往針對全局大計,而戰術只針對局部問題;在時間方面戰略主要針對長期問題,戰術則針對短期;至于涉及的事體,戰略通常針對根本和抽象,戰術卻更為具體和具象。
學習毛主席
大家都知道,毛澤東主席是一位公認的戰略策劃家;其戰略思維能力似乎是天生的。在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中,導演了無數的經典戰略策劃案例;然而,他的一生本身就是一出超大型的戰略策劃活劇。無數毛澤東研究學者們在討論,同樣,我們營銷人、策劃人也在思考,是什么使毛澤東一生縱橫馳騁、像神一般不斷地創造著不敗的奇跡呢?
竊以為,乃戰略思維對頭也!
毛天生就具有超出常人的戰略思維和策劃能力。眾所周知,在大革命、井岡山時期,毛是不受重用的;于是,他曾經裝病不出,或大發雷霆辭去“紅四軍領導職務”,或干脆掛個閑職去“養病”;最后,戰事的極端失敗逼得周恩來等只好屈身親自去請他出山。《三國演義》中的“鳳雛”龐統,去見劉備時,因貌丑不被重用,而委身于一縣令;于是每天借酒消愁,懶于縣事。直到張飛發覺,劉備重用之,這龐統方才露面,從而大展拳腳。許多具有大智慧、大思維的能人,往往在不得志時會采取避世、隱居之舉,以待時局出現變化。
毛之所以能在后來取得巨大的成功,與他在不得志時心中就有一盤宏大的戰略規劃有關,而他的一生恰恰是在執行他的這個偉大的戰略計劃。因為戰略正確,所以,行為必然正確,只要執行得好,就非常地完美了!這個戰略就是,毛始終認為,解決中國問題的辦法在于人民大眾,而人民的主體構成是中國的農民。縱觀歷史,改變中國面貌的唯一力量,唯一辦法,就是依靠人民大眾的主體——廣大農民。只要緊緊依靠農民,沒有什么辦不成的事。這可以從毛前期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著作中體現出來當時他的這種思想。依靠人民的力量來解放全民族,解放人民,直至解放全世界,發展生產力為人民謀福利……總之,人民是他戰略的主軸。
所以,他依靠農民完成了人民軍隊的組建,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建立了人民共和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形成并完善了毛澤東軍事思想體系,又在摸索中建立了人民公社,創立“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企圖領導世界革命……毛澤東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力至深至遠。
戰略營銷的意義
近幾年,“戰略營銷”在國內營銷界風生水起,戰略營銷人才頗為吃香,各類營銷機構也相繼推出相關服務。作為營銷人、策劃人,為什么我要提出“戰略思維能力”這個概念呢?
眾所周知,只有戰略對頭,戰術才有效;戰略就是一個大的目標,由眾多小的目標組成;大目標不明確,小目標自然就無從把握。打個比方,一棵樹病了,我們不能只修理枝和葉,這樣救不了樹,而要從根上找毛病,下功夫;根治好了,全盤皆活;病的枝和葉會迅速褪去,新的慢慢長出來,最后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同樣,要解決一個企業面臨的問題,不能只修理枝和葉,而要從根上下功夫,進而進行全盤整理和規劃。這就是我們說的“戰略規劃”。
戰略是解決方向性的問題,而戰術是解決局部的問題。再打個比方,我們爬山,上山有左右兩條路,左邊的是一條平坦的大道,卻只能到達半山腰;右邊的荊棘叢生,卻可以直達山頂。這時,首先我們面臨選擇走哪條路的問題,選定以后要選擇何種更安全快捷的上山方式。經過調查研究,最后判定左邊的路雖然好走,可以坐車上山,但是到不了山頂,否決!右邊的雖然荊棘叢生,要劈山開路,步行上山,雖然多花些時間,但是卻可以達到目標,采用!
營銷經理人只有具備戰略思維能力,才能在職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為你可能抓住了老板最看中的東西,這也是你的核心競爭力。同樣,企業具有戰略眼光和規劃能力、執行能力,才可能預測未來,把握最前沿的商機,通盤運作。
戰術可以復制,對戰略的規劃和把握卻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這需要深邃的洞察力和長期的實戰鍛煉。國內很多中小企業因為成長周期短,企業家普遍存在“投機暴富心態”,從創業一開始并沒有意識到或一般不情愿把企業做成百年老店。只有完成原始資本的快速積累后,才發現市場規則要求企業必須要制定戰略規劃,才有可能持續經營。
企業家的戰略眼光
廣東很多民營企業為什么不能做大做強?王志綱曾就此將粵商與浙商做過一個比較,粵商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而浙商有錢則拿去搞上市,這使兩地商人呈現截然不同的經商哲學。有人這樣形容:在全廣東都很難找出幾家有名的上市企業,而在江浙一帶,一個小鎮就有五家上市公司……這又說明了什么呢?
依筆者看來,廣東很多中、小民營企業的老板還沒有完成一個轉變,即從商人到企業家的轉變。廣東老板有一個特點,即“敢想敢干、敢為天下先”!但不是蠻干,而是對商機的一種獨特戰略眼光。很多廣東老板早期通過這一點,抓住機遇輕松賺到了第一桶金。
王志綱說過,不要忽視廣東民營企業家的戰略把握能力。他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廣東的民營企業老板,一下子跑去北京拿了幾千畝地,當時沒人看好這幾塊地。誰知幾年后,北京申奧成功,該塊地的地價一下子水漲船高,著實讓他暴富了一筆,一時間在京城商界成為神話。這就是粵商堪稱神奇的戰略眼光。
但目前隨著社會、市場的變化,國家經濟宏觀調控能力的加強,法制建設的日趨完善,政策的轉變等因素,“投機倒把”的途徑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狹窄,很多老板已逐漸意識到了這一點,再不完成這個轉變恐怕已很難賺到錢,恐怕生意都不可能長久。因此,光有戰略眼光已顯不夠。
而浙商的成長道路則完全不同,他們苦苦奮斗幾年十幾年,穩扎穩打,從打火機到皮鞋,從國內市場到國際市場,從代加工到自主創新,到上市,可謂十年磨一劍,功力深厚,后勁十足。他們的成長道路完全是一出鮮活的戰略策劃活劇,而不是短暫的戰略眼光的體現。
廣東企業正是看到了這種差距,因此近幾年,有“自主創新、自有技術和品牌”意識的企業逐漸多了起來,廣東正在逐漸完成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因此,商業環境及企業需求也拉動了“戰略營銷”市場,市場給了戰略營銷人才一個絕好的機會。
戰略的力量
筆者曾服務過眾多廣東企業,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深切感受到了戰略的力量。
其中有一家公司是做手機零售連鎖的。該公司1990年從東莞市虎門鎮一個BB機維修小鋪面起步,到2005年,已成為擁有連鎖店200多間,代理國內外20大品牌手機及配件銷售的品牌零售商及連鎖服務提供商。
總結該公司成功經驗,無奈乎一條——就是戰略規劃與執行的成功!該公司真正的起飛始于2000年。2000年,東莞的經濟正在迅速騰飛,國人的通訊類產品消費正處在一個初始期,開始從BB機時代過渡到手機時代。該公司迅速抓住機遇,制定出“手機銷售為主,配件銷售及維修為輔的產品路線;直營及加盟連鎖發展、以店鋪銷售為主渠道,分銷為次渠道”的發展戰略,迅速搶占市場份額。同時,改組管理團隊,聘請職業經理人負責戰略規劃與執行。到2002年時,已發展到一定規模。
2002年下半年,再次進行戰略調整,制定了“諾基亞華南區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發展目標,其戰略核心內容是“‘確立了華南區手機、配件、增值服務于一體的品牌零售商及連鎖服務提供商’的定位;產品線上以諾基亞為主打,取得直供地位,和諾基亞共同做終端,攝取更多資源,同時以銷售規模的優勢逐步爭取其它品牌的直供地位;終端發展上堅持以加盟店及分銷為主渠道;以品牌、銷售規模、價格及服務優勢,支撐公司的強大品牌體系,從而穩健發展”。
到2005年底,筆者注意到,原來的“老對手”*域電訊因擴張太快,早已勢不如前,其戰略核心也早已從手機轉向品牌服裝。而該公司卻穩步發展,目前觸角已伸至浙江,連鎖店經營狀況也較為理想。縱觀該公司的成長過程,“戰略規劃與執行力”確是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