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測評的兩重性原理
馬克思在揭示資本本質的同時,對資本主義工廠人事管理作了精辟的論述,提出了著名的管理兩重性理論。
(一)工廠人事考核實質分析
資本主義工廠人事考核與選拔是從勞動力市場起源的,馬克思深刻地指出:“只有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在市場上找到出賣自己勞動力的自由工人的時候,資本才產生。”在馬克思的筆下,資本主義工廠人事管理與資本同時發生,這就科學地揭示了“在一種十分特殊的生產方式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才會發生的”人事管理的剝削本質。對資本家來講,考核只是對自己資本或商品的估價,換言之,這是估價商品的一把“秤”或“尺”,對工人來講,考核,就是勞動力的買賣。而且這種考核,也是片面的,僅是挑選特殊商品即勞動力的手段而已。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才使人的全面發展得以重視和可能實現。在分析資本的循環時,馬克思又進一步的公式,揭示了資本家按照資本循環規律(資本的有機構成)選擇勞動力“A”,即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工人。這就是馬克思揭示的資本主義早期工廠人事考核的實質。
由于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所以,工廠人事管理起源于工人體力、智力的賣與買。資本主義工廠管理的兩重性包含了對人力資源的管理,其中有剝削性的一面,也有社會化大生產共有規律的一面。可以說這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論述的關于資本主義工廠人事管理的基本觀點之一。
(二)人事考核的基礎分析
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工廠人事管理的實質時,還為我們提供了研究人事考核形態及其基礎的唯物史觀。馬克思說:“這種關系既不是自然史上的關系,也不是一切歷史時期所共有的社會關系。它本身顯然是已往歷史發展的結果,是許多次經濟變革的產物,是一系列陳舊的社會生產形態滅亡的產物”。這告訴我們,一定形態的人事管理方式是同與其適應的社會生產方式相關聯的。關于這一思想,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早已提出:“勞動本身,無論采取的是奴隸的形態,還是農奴的形態,都是作為生產的無機條件與其他自然物同屬一類的,是與牲畜并列的,或者是土地的附屬物,”“活的勞動能力的體現者本身,直接屬于生產的客觀條件,而且他們作為這種客觀條件被人占有……”。很清楚,在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奴隸或農民被奴隸主或地主以強迫的形態占有,人事考核與選拔是建立在這一關系基礎之上的。對絕大多數奴隸與農民來說,考核與選拔就是剝削與強占的代名詞。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雖以自由人的形態存在,資本家可以自由地挑選工人,工人也可以自由地選擇職業。但實質上,資本家選拔工人是以工資低、效率高、提供剩余價值多為標準的。他們憑借占有生產資料的優勢,揮舞饑餓的大棒,使得無產者不得不接受資產者嚴格的挑選。工人,只有被資本家選擇的自由,出賣勞動力的自由,而絕無選擇職業的真正自由。一句話,工人的被考核與被挑選,就是受雇傭受剝削的代名詞。根據馬克思的這一唯物史觀,我們可以看到,在資本主義早期,工人是被資本家作為同機器一樣的物力資源進入商品領域的。換言之,在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條件下,人力資源是被作一種體力資源。隨著現代科技進步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則將人力資源作為一種智力資源。人力資源從體力資源演進為智力資源,在一定意義上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當然,人事考核的內容和方式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這就是當代西方組織管理理論各種學派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馬克思在這一唯物史觀基礎上進而提出了科學共產主義中有關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他指出:“社會的全面發展是以個人的全面發展為基礎的……”。可以說,這是與共產主義社會意識形態相適應的對人的全面評價和科學選拔的理論基礎。
總之,一定的人事考核與選拔,是一定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所決定的。這是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工廠人事管理的又一基本觀點,它指導我們從事人事管理科學研究。
(三)人事考核內涵
人(或人才),是人事考核的對象。但考核一個人,究竟包括什么內涵呢?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作了這樣的科學定義:“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顯然,體力、智力及效率(即生產出使用價值,即創造物質的與精神的某種使用價值),就是考核的基本內容。而這種體力和智力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人體中潛在的。另一種是在生產活動中不斷發揮的,即可分為潛在的與發揮的。接著,馬克思在論述勞動過程時,又進一步揭示了作為人事考核重要指標的思想意識要素:“除了從事勞動的那些器官緊張之外,在整個勞動時間內,還需要有作為注意力表現出來的有目的的意志。”顯然,思想意識或動機是支配工人重要因素。當然,資本主義早期的資本家所要選擇的工人僅是聽話、肯賣命的“活機器”。馬克思在研究雇傭勞動過程時還揭示了思想意識、體力、智力、效率,應當成為人事考核的基本結構。值得注意的是,在馬克思之前,恩格斯也對人員的評價作了同樣的論述,他在著名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正是按道德、智力、體力和才能四個基本方面來觀察和評價英國工人隊伍的。這同馬克思的論述基本吻合。所不同的是,馬克思較多地強調了生產使用價值(即勞動績效)這一內容。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把勞動劃分為“潛在勞動”、“物化勞動”和“流動勞動”,并相應地將人的才能,分解為潛在形態、物化形態和過程形態,這不僅為人事考核闡明了基本內涵,而且為我們研究人事考核提供了辯證的方法論。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涉及到資本主義工廠人事管理的論述,偏重政治經濟學角度,這是由于《資本論》本身的學科性質所決定的。同時這也跟早期資本主義工廠中對工人的第一次人事權不僅屬于初次的,也往往屬于最終的,換言之,帶有“一次性”的性質有關。所謂第一次人事權,即工人從勞力市場進入工廠(資本流通)和新進人員的初次分配。資本家購買了勞動力后,即把人推入商品生產過程,為己賣命,根本不顧如何合理使用人員,只是一味通過延長工作日和提高勞動強度來榨取剩余價值。所以,這一次人事權(包含人員的評價、挑選與工資等),帶有一次性的性質。如果不行就開除,反正有寵大的待業后備軍作候選勞力。所以這種一次性人事權,往往代表了早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工業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主要環節和基本過程。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有關人力資源管理和人事考核的理論,雖然偏重于政治經濟學角度,揭示的都是資本主義工廠早期管理的一般規律,卻為我們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科學研究提供了方法論。馬克思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同樣也適用于一切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的人力資源管理,如馬克思關于人事考核內涵的論述,是我們研究人事考核結構的指南;馬克思關于兩大部類資本構成比例(生產資料和工人的數量和質量的結構)的原理,也適用于社會主義條件下各個部門和各個行業人力資源需求和人才預測的比例調節;馬克思關于擴大再生產的論述,為我們加強考核制度,提高企業素質,走內涵擴大再生產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 上一篇:談素質測評和傳統測評的區別
- 下一篇:測試:你的溝通情商有多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