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創新型國家應發揮創業的作用
張玉利:對于中國來說,今天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需要創新。在備受資源、生態、人口等多重因素限制和約束的環境下,中國惟有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而要實現創新型國家目標,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縮短這一進程,早日把我國建成創新型國家,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
一是充分發揮創業和企業家精神。創新與創業活動作為科學技術最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引擎。鼓勵創業和創新,發揮創業和企業家精神因此也成為近年來各國競相采取的國家戰略。
二是正確處理創業與創新的關系。自主創新離不開創業精神,更離不開由創業家主導、以創新型企業為主體的創業活動。沒有創新的創業不可能有很好的發展,沒有創業精神也同樣不可能有重大的創新產生。鼓勵創業并不等于就是發展民營經濟,也不僅是對中小企業和創業活動的簡單支持,更不可理解為“全民創業”工程,而應該著眼于建立創業型經濟體系;鼓勵創新,也不能停留在對國家重點試驗室的建設、研發投入上,而應該著眼于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國家創新體系。與其他人才相比,中國更急需的是能把各種專利、各種發明轉化為生產力的創業者,需要的是善于發現市場機會、善于整合國內外資源的企業家。
三是發揮基層甚至是“草根”創業的巨大潛力。觀察創業活動可以發現,創業主要集中在兩端,科研人員、以知識為基礎資源整合能力強的中介服務和基層“草根”群體。因此,鼓勵基層的“草根”式的創業,發揮其巨大的潛能是加速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措施。
記者:“草根”創業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他們不掌控資源,創業成功的概率是否會很低?鼓勵“草根”創業對整體經濟發展有好處嗎?
張玉利:創業活動與資源的擁有程度之間的關聯并不強,有時甚至表現為負相關。試想,如果一個人很富有,他還愿意創業嗎?還愿意付出那么大的辛苦嗎?全球創業觀察項目(GEM)將創業行為分為機會型創業和生存型創業兩類,前者的動機出于個人抓住現有機會的強烈愿望,選擇更好的機會;后者是別無其它更好的選擇,即不得不參與創業活動來解決其所面臨的困難。“草根”創業多屬于后者,但他們了解普通人特別是身邊人群的需求,工作勤奮,在解決自我就業的同時也在創造價值。如果從規模、發展速度等方面衡量,“草根”創業成功的概率雖低,但由于數量龐大,同樣對整體經濟的發展有好處。
記者:人們習慣上將創業理解為個人或幾個人去創辦一個新的企業,您認為這種理解全面嗎?創業的本質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張玉利:人們通常把創業理解為創建一家新企業。事實上,具有創業精神與技能對任何企業,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公共企業還是私營企業、地方企業還是跨國公司、盈利還是非盈利機構,都至關重要。換句話說,創業活動并不局限于新企業的創建,成熟企業、事業單位都存在或需要創業精神與活動。創業是開創新事業。我認為創業的本質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機會導向。機會的最初狀態是未精確定義的市場需求,或者未得到利用或充分利用的資源和能力。創業活動的機會導向進一步決定了創業活動的顧客導向,這也是創業與發明、創新不同的重要方面。要識別創業機會,就必須深入理解顧客需求,對顧客的需求做細致入微的研究分析,這不同于簡單的市場細分,而是要把握顧客的本質需求。
二是創造性地整合資源。創業活動強調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把握機會,這并不是說資源不重要,恰恰提醒創業者必須善于創造性地整合資源。資源種類很多,創業者自身所具備的知識、社會關系網絡、專長、組織領導才能、溝通能力、對市場和顧客需求的洞察力等都可能成為有助于其創業成功的重要資源。近些年來流行的新型組織,如網絡組織、虛擬組織、項目組織等,已經不是為了改造“金字塔",其核心在于資源整合。
三是價值創造。價值創造首先意味著要向顧客提供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透過產品和服務使消費者的需求得到實質性的滿足。其次,價值創造強調的是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貢獻,強調對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豐富和滿足。只有突出價值創造的創業活動才有生命力,才更有助于生存和發展。
四是超前行動。創業活動的機會導向特征決定了創業活動必須突出速度,并做到超前行動。機會都具有時效性,甚至可能稍縱即逝。現實生活中,創業者一旦有了創業的想法,往往會在比較短的時間里快速付諸實施,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改進,尋求發展。
五是創新與變革。創業的本質是創新,是變革。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大多數的創業行為,往往都是在做別人已經做過的事情,海爾不是第一家生產冰箱的企業,正大早在希望之前就在我國大陸生產和銷售飼料,聯想銷售計算機之前許多中國人已經使用計算機,巨人推出“腦黃金”的時候人們早就知道保健品是什么,他們把平凡的事情做成了不平凡的業績。取得成績的背后是創新,這其中有技術創新,更有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
記者: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各地都在加強環境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建設了相對齊全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出臺了各種優惠政策,在基礎設施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您認為靠什么吸引外部投資和內部創業?
張玉利: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十分重視投資環境建設,現在應該更多地關注創業環境的建設。如果說投資環境更多是一種資源依賴型的外部推動型發展模式,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早期發展的話,依賴于區域經濟體的內生力量,通過挖掘本地人力資源潛力的創業環境營造,走內生增長之路將成為未來更為適宜的發展模式。
在全球創業觀察項目(GEM)研究確定的9個方面的創業環境中,中國各地的創業環境除了有形基礎設施等少數幾個方面有顯著提高外,其他方面如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直接支持、中央政府的創業政策、新企業審批)、政府項目(政府項目中的服務型組織)、教育與培訓(創業與工商管理教育)、研究開發轉移(研究開發轉移的條件、知識產權保護)、商務環境(商務環境中為創業企業提供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務)及文化與社會規范(社會文化中個人與集體的責任關系)等方面還有很大差距,需要盡快改善和提高。
記者:目前的教育體系對于培養創新型國家所需的人才存在什么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創業研究與教育和培訓如何結合?
張玉利:目前我國的教育方式側重在傳授知識,而在學生的實踐能力、特別是創業能力的培養上還很不夠。因此,學校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思維能力,養成創新的意識,使學生培養起從單方面考慮問題轉變到全面考慮問題,從關心自己到關心企業和集體的意識和能力。而創業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發掘每個人固有的創新與創業本能,通過“干中學”、“用中學”與“互動中學”增強生存之道,養成學生捕捉機會和組織資源的能力,讓學生善于利用環境,抓住機會,發展自己。
(張玉利簡介:經濟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商學院副院長,企業管理系主任,創業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創業管理、組織理論、中小企業成長及管理教育等研究。)
- 上一篇:山東德州增加小額貸款擔保金規模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當首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