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公務員MPA培訓 疾進還是緩行?
2006-04-25 09:56:24 來源:中國鞋網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從今年開始,昆明市要求50歲以下公務員在3至5年的時間內,必須完成以MPA(公共管理碩士)核心課程為主要內容的“8+X”培訓。“8”是指憲法與政府、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務員制度、行政倫理、行政法、組織行為學、公共經濟8門公共管理核心課程;“X”是根據不同的培訓對象設置不同專業課程,由必修課和選修課組成。培訓考試成績不合格者,將參加一次補考,補考成績仍不合格者,一律自費重修所有課程。
上海市也出臺了相似的舉措,要求在2008年上半年之前,47歲以下公務員必須完成MPA核心課程的培訓。培訓情況將作為公務員上崗、任職、考核的重要依據,對達不到培訓要求的公務員,將視為考核不合格,并在一定期限內予以調整。
此前,全國各地其他城市以不同的形式,紛紛送部分公務員出國接受MPA及相關培訓。針對日益升溫的公務員MPA培訓熱潮,有關專家在表示欣喜之余,也流露出一絲憂慮,擔心公務員必須考MPA走入誤區,流于形式,變成所謂的“形象工程”、“鍍金工程”。
現代社會發展節奏加快,公務員通過MPA培訓,能夠促進他們的執政能力與管理水平。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舒放認為公務員MPA培訓很有必要。
“公務員進行MPA培訓非常必要。現代社會發展節奏加快,特別是城市的變化日新月異,這都對政府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舒放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舒放認為,從MPA培訓本身來說,它是一個非常有益的、系統課程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公務員更好地依法行政,更好地使用手中的權力。
歐美的MPA教育在公務員隊伍的專業化和政府管理工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調查顯示,在政府部門,有10%~20%的公務員具有MPA或相關學位,在公共政策領域,更有高達50%~60%的公務員具有MPA或相關學位。這從一個側面說明MPA適應了當代政府工作專業化的要求,在政府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因此,昆明和上海的做法很有意義。”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研究所何文盛認為,我國政府正向責任政府、效能政府、服務型政府轉變,客觀上要求公務員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MPA培訓使公務員能夠系統化地接觸現代公共管理基本的理論、工具、知識和方法。
何文盛指出,我國公務員缺乏一些系統化的公共管理知識,而MPA培訓課程結合一些案例分析,能幫助公務員更好梳理自己公共管理方面的知識。公務員已有的工作經驗與培訓所獲得的理論知識相結合,將為他們今后的工作奠定更好的基礎。
同時,公務員MPA培訓是大勢所趨。“致治之道,首重人才”。無論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還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要求政府提高整體執政能力的提高,這就需要強化公務員的培訓,提高公務員隊伍的素質,建設一支高素質、職業化的公務員隊伍。
在肯定公務員MPA培訓的作用時,何文盛希望公務員MPA培訓不要流于形式。“獲得MPA培訓合格的證書或者完成政府的培訓任務只是一個手段,更重要的是切切實實地把政府執政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這就要求我國的公務員MPA培訓,一定要具有中國特色,要努力構架適合我國國情的理論體系,在培訓案例、試驗、情景方面不斷創新。”
并不是每個公務員都需要MPA培訓。如果地方政府財力有限,這樣的投入會產生相當程度的浪費。
——蘭州大學管理學院韓國明博士指出公務員MPA培訓存在問題。
面對日益升溫的公務員MPA培訓熱潮,有人認為這實際上也是一種“福利腐敗”——納稅人貢獻的公共資金,成了掌勺者給自己添菜的私人餐資。對于這一說法,蘭州大學管理學院韓國明博士雖然沒有表示同意,但他冷靜地指出,公務員MPA培訓應當緩步推進,不能一哄而上。韓國明說:“公務員的培訓是補充和更新知識,增進技能,以使公務員能夠勝任其工作。由于每個公務員所從事的工作性質有差別,難易程度和責任大小不同,本人的知識結構和積累的經驗也因人而異,因而所需要的培訓內容和方式都會有所不同。因此,各國對公務員的培訓都是分層分類進行的,即根據具體公務員的實際需要,進行初任培訓、任職培訓、專業培訓等。培訓的方式有短期培訓、中期培訓、研討班、學歷教育等。培訓的機構可以是政府系統內的專門機構,也可以委托各類教育機構。相比之下,目前國內興起的公務員MPA培訓存在不少問題。”韓國明坦率地表示,由于公務員工作崗位以及職責的差異,并不是每一個公務員都需要這種培訓,以同一的培訓內容面對有差異的公務員職業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培訓的效果要打折扣。雖然昆明市政府已經對教學的內容進行了適當調整,同時并不要求拿到MPA的學歷,但這種培訓涉及到的公務員仍然范圍太廣,包括新錄用未參加過初任培訓的人員,晉升職務未參加過任職培訓的人員,1956年1月1日以后出生(50歲以下)的科級及以下各級黨政機關公務員等。實際上,以上范圍的多數公務員,并不需要這種與其工作聯系不太密切的培訓,他們的的職位要求與MPA核心課程內容相去甚遠。在地方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這樣的投入會產生相當程度的浪費。韓國明說:“MPA是一種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方式。目前各級政府部門也大量需要這方面的人才,但畢竟并不需要多數公務員達到這樣的水準。如果以某種方式強制多數公務員進行如此難度的學習,必然會遇到許多困難,比如學習時間難以保證,部分公務員基礎準備不足,或缺乏學習熱情等,最終并不能保證培訓的效果。實際上,如果能夠有選擇地鼓勵部分公務員參加這種培訓即可,多數公務員仍應分層分類,采取多種方式進行培訓。”
由于師資力量薄弱,以及缺乏合乎中國國情特色的教學案例,導致MPA培訓的成效打了折扣。
——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研究所何文盛指出。
我國公務員MPA培訓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果各地都要求公務員接受MPA培訓,可能導致形式主義。盡管我國MPA教育開辦5年來發展勢頭喜人,但在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依然面臨困難,比如教師知識結構的落后等,使得MPA培訓的成效打了折扣。舒放認為,MPA在我國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學科。公共管理培訓出現時間不長,目前國內專業教育和培訓師資力量不足。現有的師資大多來自行政管理教育領域,對新型公共管理理論了解不多,且往往缺乏實際的管理經驗;教師們由于對政府運作缺乏深入了解,與政府機構高級官員在實際經驗上把握相距甚遠,對教學質量產生了一定影響。但如果一味請政府官員兼職授課,又因其知識系統的不全面,并不能很好地完成課程教學。何文盛也持同樣的觀點。他認為,缺乏合乎中國國情特色的案例仍然是目前MPA教育的瓶頸。用大量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來增加學生知識面,培養管理、決策能力是MPA教育或者培訓必須十分重視的。由于MPA是從國外傳入,各國的國情是有差別的,所以國外的案例不一定適用于中國的MPA教育或者培訓。現有的公共管理教育缺乏實用性的本土案例,更多的則是理論宣講與傳授,從而造成培訓效果打折,對提高學員實際能力幫助不大。因此,在公務員MPA培訓的案例中,我國本土案例的質量與數量都有待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由于地方政府與高等院校的合作還比較少,現有的公務員MPA培訓效果不能達到最佳。韓國明博士認為,目前,地方政府通常仍習慣于在行政系統內部研究和解決各類公共管理問題,特別是西部各省區的地市、縣、鄉等各級基層政府,與高等院校的合作還比較少,很少委托學術機構進行專題研究和分析。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是沒有充分利用高等學校豐富的學術資源來解決我國所面臨的各種復雜的公共管理問題,另一方面,也使高等院校的教學和研究人員缺少研究實際的公共管理問題的機會。由于缺乏研究經費,MPA的教學人員難以進行必要的調查,對政府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缺乏深入的了解。
有關人士建議說,如果地方政府能夠將公務員的培訓和公共管理問題的研究結合起來,在委托高等學校培訓公務員的同時,也委托進行公共政策的分析,學員帶著問題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員共同研究實際的問題,那么,不僅可以有效地利用高等院校的學術資源,也可以大幅度地提高MPA的教學水平。疾進還是緩行?這是公務員MPA培訓熱潮留給我們的隱憂。
相關鏈接
什么是MPA
MPA是公共管理碩士的英文縮寫。作為一種專業學位,MPA最先是在美國發展起來的,1924年美國希拉丘斯大學馬克斯韋爾公民與公共事務學院首次創辦該專業。MPA學位教育培養的是從事公共事務、公共管理和政策研究等方面的高級人才,為公共部門,特別是政府機關和非盈利機構培養具有現代公共政策、公共事務或公共管理理論素養,掌握先進分析方法及技術,精通某一具體政策領域的領導者、管理者和政策分析者。
MPA屬職業背景教育,學習方式以在職學習為主,強調直接面向公共管理領域實施專業學位教育,教學方法采用課堂講授、研討、模擬訓練、案例分析及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教學目的在于公共管理實際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與實際的政府部門及非政府公共機構相結合,有目的、按系統合作培養公共管理人才,是MPA教育的根本特點。MPA教育起點是從公共管理領域中存在的問題開始,著力解決現實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上海市也出臺了相似的舉措,要求在2008年上半年之前,47歲以下公務員必須完成MPA核心課程的培訓。培訓情況將作為公務員上崗、任職、考核的重要依據,對達不到培訓要求的公務員,將視為考核不合格,并在一定期限內予以調整。
此前,全國各地其他城市以不同的形式,紛紛送部分公務員出國接受MPA及相關培訓。針對日益升溫的公務員MPA培訓熱潮,有關專家在表示欣喜之余,也流露出一絲憂慮,擔心公務員必須考MPA走入誤區,流于形式,變成所謂的“形象工程”、“鍍金工程”。
現代社會發展節奏加快,公務員通過MPA培訓,能夠促進他們的執政能力與管理水平。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舒放認為公務員MPA培訓很有必要。
“公務員進行MPA培訓非常必要。現代社會發展節奏加快,特別是城市的變化日新月異,這都對政府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舒放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舒放認為,從MPA培訓本身來說,它是一個非常有益的、系統課程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公務員更好地依法行政,更好地使用手中的權力。
歐美的MPA教育在公務員隊伍的專業化和政府管理工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調查顯示,在政府部門,有10%~20%的公務員具有MPA或相關學位,在公共政策領域,更有高達50%~60%的公務員具有MPA或相關學位。這從一個側面說明MPA適應了當代政府工作專業化的要求,在政府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因此,昆明和上海的做法很有意義。”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研究所何文盛認為,我國政府正向責任政府、效能政府、服務型政府轉變,客觀上要求公務員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MPA培訓使公務員能夠系統化地接觸現代公共管理基本的理論、工具、知識和方法。
何文盛指出,我國公務員缺乏一些系統化的公共管理知識,而MPA培訓課程結合一些案例分析,能幫助公務員更好梳理自己公共管理方面的知識。公務員已有的工作經驗與培訓所獲得的理論知識相結合,將為他們今后的工作奠定更好的基礎。
同時,公務員MPA培訓是大勢所趨。“致治之道,首重人才”。無論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還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要求政府提高整體執政能力的提高,這就需要強化公務員的培訓,提高公務員隊伍的素質,建設一支高素質、職業化的公務員隊伍。
在肯定公務員MPA培訓的作用時,何文盛希望公務員MPA培訓不要流于形式。“獲得MPA培訓合格的證書或者完成政府的培訓任務只是一個手段,更重要的是切切實實地把政府執政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這就要求我國的公務員MPA培訓,一定要具有中國特色,要努力構架適合我國國情的理論體系,在培訓案例、試驗、情景方面不斷創新。”
并不是每個公務員都需要MPA培訓。如果地方政府財力有限,這樣的投入會產生相當程度的浪費。
——蘭州大學管理學院韓國明博士指出公務員MPA培訓存在問題。
面對日益升溫的公務員MPA培訓熱潮,有人認為這實際上也是一種“福利腐敗”——納稅人貢獻的公共資金,成了掌勺者給自己添菜的私人餐資。對于這一說法,蘭州大學管理學院韓國明博士雖然沒有表示同意,但他冷靜地指出,公務員MPA培訓應當緩步推進,不能一哄而上。韓國明說:“公務員的培訓是補充和更新知識,增進技能,以使公務員能夠勝任其工作。由于每個公務員所從事的工作性質有差別,難易程度和責任大小不同,本人的知識結構和積累的經驗也因人而異,因而所需要的培訓內容和方式都會有所不同。因此,各國對公務員的培訓都是分層分類進行的,即根據具體公務員的實際需要,進行初任培訓、任職培訓、專業培訓等。培訓的方式有短期培訓、中期培訓、研討班、學歷教育等。培訓的機構可以是政府系統內的專門機構,也可以委托各類教育機構。相比之下,目前國內興起的公務員MPA培訓存在不少問題。”韓國明坦率地表示,由于公務員工作崗位以及職責的差異,并不是每一個公務員都需要這種培訓,以同一的培訓內容面對有差異的公務員職業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培訓的效果要打折扣。雖然昆明市政府已經對教學的內容進行了適當調整,同時并不要求拿到MPA的學歷,但這種培訓涉及到的公務員仍然范圍太廣,包括新錄用未參加過初任培訓的人員,晉升職務未參加過任職培訓的人員,1956年1月1日以后出生(50歲以下)的科級及以下各級黨政機關公務員等。實際上,以上范圍的多數公務員,并不需要這種與其工作聯系不太密切的培訓,他們的的職位要求與MPA核心課程內容相去甚遠。在地方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這樣的投入會產生相當程度的浪費。韓國明說:“MPA是一種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方式。目前各級政府部門也大量需要這方面的人才,但畢竟并不需要多數公務員達到這樣的水準。如果以某種方式強制多數公務員進行如此難度的學習,必然會遇到許多困難,比如學習時間難以保證,部分公務員基礎準備不足,或缺乏學習熱情等,最終并不能保證培訓的效果。實際上,如果能夠有選擇地鼓勵部分公務員參加這種培訓即可,多數公務員仍應分層分類,采取多種方式進行培訓。”
由于師資力量薄弱,以及缺乏合乎中國國情特色的教學案例,導致MPA培訓的成效打了折扣。
——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研究所何文盛指出。
我國公務員MPA培訓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果各地都要求公務員接受MPA培訓,可能導致形式主義。盡管我國MPA教育開辦5年來發展勢頭喜人,但在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依然面臨困難,比如教師知識結構的落后等,使得MPA培訓的成效打了折扣。舒放認為,MPA在我國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學科。公共管理培訓出現時間不長,目前國內專業教育和培訓師資力量不足。現有的師資大多來自行政管理教育領域,對新型公共管理理論了解不多,且往往缺乏實際的管理經驗;教師們由于對政府運作缺乏深入了解,與政府機構高級官員在實際經驗上把握相距甚遠,對教學質量產生了一定影響。但如果一味請政府官員兼職授課,又因其知識系統的不全面,并不能很好地完成課程教學。何文盛也持同樣的觀點。他認為,缺乏合乎中國國情特色的案例仍然是目前MPA教育的瓶頸。用大量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來增加學生知識面,培養管理、決策能力是MPA教育或者培訓必須十分重視的。由于MPA是從國外傳入,各國的國情是有差別的,所以國外的案例不一定適用于中國的MPA教育或者培訓。現有的公共管理教育缺乏實用性的本土案例,更多的則是理論宣講與傳授,從而造成培訓效果打折,對提高學員實際能力幫助不大。因此,在公務員MPA培訓的案例中,我國本土案例的質量與數量都有待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由于地方政府與高等院校的合作還比較少,現有的公務員MPA培訓效果不能達到最佳。韓國明博士認為,目前,地方政府通常仍習慣于在行政系統內部研究和解決各類公共管理問題,特別是西部各省區的地市、縣、鄉等各級基層政府,與高等院校的合作還比較少,很少委托學術機構進行專題研究和分析。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是沒有充分利用高等學校豐富的學術資源來解決我國所面臨的各種復雜的公共管理問題,另一方面,也使高等院校的教學和研究人員缺少研究實際的公共管理問題的機會。由于缺乏研究經費,MPA的教學人員難以進行必要的調查,對政府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缺乏深入的了解。
有關人士建議說,如果地方政府能夠將公務員的培訓和公共管理問題的研究結合起來,在委托高等學校培訓公務員的同時,也委托進行公共政策的分析,學員帶著問題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員共同研究實際的問題,那么,不僅可以有效地利用高等院校的學術資源,也可以大幅度地提高MPA的教學水平。疾進還是緩行?這是公務員MPA培訓熱潮留給我們的隱憂。
相關鏈接
什么是MPA
MPA是公共管理碩士的英文縮寫。作為一種專業學位,MPA最先是在美國發展起來的,1924年美國希拉丘斯大學馬克斯韋爾公民與公共事務學院首次創辦該專業。MPA學位教育培養的是從事公共事務、公共管理和政策研究等方面的高級人才,為公共部門,特別是政府機關和非盈利機構培養具有現代公共政策、公共事務或公共管理理論素養,掌握先進分析方法及技術,精通某一具體政策領域的領導者、管理者和政策分析者。
MPA屬職業背景教育,學習方式以在職學習為主,強調直接面向公共管理領域實施專業學位教育,教學方法采用課堂講授、研討、模擬訓練、案例分析及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教學目的在于公共管理實際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與實際的政府部門及非政府公共機構相結合,有目的、按系統合作培養公共管理人才,是MPA教育的根本特點。MPA教育起點是從公共管理領域中存在的問題開始,著力解決現實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