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鎮職工收入平均數并非大多數
前不久,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解讀2005年職工平均工資》顯示,金融業(證券、銀行與保險)以年均工資8萬多元居首位,工資較高的行業還有計算機服務業、煙草制造業、法律服務業、軟件業等,年平均工資都超過7萬元。而保安服務業年平均工資僅8000多元居末尾。解讀同時顯示,北京64.1%的職工年均工資沒有達到平均工資。
統計學告訴人們,平均數并非代表大多數。個體指標的差距越小,才能越充分顯示平均數的代表性,相反,個體指標的差距越大,平均數的代表性就越小。這是個淺顯易懂的道理。如果我們把平均數當成大多數,就會使人們錯誤地估計形勢,只看到職工工資逐年增高,卻看不到工資收入遠在平均水平之下的眾多的人。
以北京市城鎮職工年平均工資為3.2萬元為例,有64.1%的職工沒有達到這個平均數,這說明工資高于平均數的只占總職工人數的三分之一。如果再進一步分析高收入階層,一方面是證券、銀行與保險、煙草等壟斷行業,一方面從業者多是高學歷人才,而占三分之二的普通職工的工資都在“平均數”以下,甚至于遠離平均數。
平均數代表不了大多數,這與制度分配不公平不合理有關。根據國家統計局2004統計年鑒,2003年全國平均工資水平是14040元,處于平均水平之下的有:農林牧漁等行業6969元、制造業12496元、建筑業11478元,而高居“平均”之上的有: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和供應等行業為18752元、金融業22457元、電信業30481元———幾乎都是壟斷行業。顯而易見,因為制度的因素,造成了各個行業工資相差懸殊,從而也拉大了城鎮職工的工資差距。
由于把平均數當成大多數,許多地方的領導就從平均數來考慮問題、做出決策,影響制度安排和日常行政行為,甚至片面地認為,城鎮職工工資提高了,在醫療、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與消費,就應按照平均數的水平來做出計劃和安排。殊不知此舉只能加重城鎮職工的負擔,使他們繼續過緊日子。
“平均數”并非“大多數”告訴人們,尤其是政府決策部門,不要只盯著平均數,而要看大多數。(吳睿鶇)
- 上一篇:商務策劃師-06年職場黑馬年薪15萬
- 下一篇:富士康的工人加班費該由誰來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