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女搞塑料制品狂賺2億!
2006-04-11 17:59:38 來源:中國鞋網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肯德基在中國的這家唯一指定供應商、臺州富嶺塑膠有限公司的當家人,是一位講一口流利英語的農家女。
在美國,林立的肯德基快餐店每天消費著大量的塑料刀叉、包裝盒、餐巾紙和吸管。這些顧客不知道的是,他們使用的不少產品來自于中國一個不大知名的濱海小城?浙江省溫嶺市松門鎮。還可能讓他們多少感到意外的是,肯德基在中國的這家唯一指定供應商、臺州富嶺塑膠有限公司的當家人,是一位講一口流利英語的農家女。
1991年3月,28歲的江桂蘭借來20萬元的高利貸辦起自己的塑料廠時,不僅是別人、就連她自己對以后的生活也沒有底。她的條件并不優越:父母都是松門本地的農民,沒資金沒技術沒關系;自己已經結婚6年了,還拉扯著一個6歲的孩子。唯一讓她感到高興的是:命運開始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定義她此前的身份并不容易。1981年高中畢業以后,江桂蘭先后當過裁縫、推銷過糖酒煙、做過會計、開過車,10年間換了四五樣工作。到上世紀90年代初,她所供職的松門一家企業效益滑坡,以至到了半年發一次工資都難保證的地步。這讓夫妻雙雙在這里工作的江桂蘭一家陷入了困境。
江桂蘭回憶說,眼下的困境推著她作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自己創業。
買了3臺注塑機,招了七八個人,這就是江桂蘭的全部創業家當。與附近的同業一樣,他們生產的是冰盒等一些漁需產品。因為附近的市場早已被“瓜分”完畢,她把目光轉向了大城市?只身往來上海、北京、天津、廣東等地尋找商機。最初的幾年她這個廠長其實就是推銷員。一次出去就是好幾個月,住最便宜的旅館,吃最便宜的飯菜,能省的都省了,但有兩樣東西是一落腳就要買的,那就是當地的郵政黃頁和地圖冊。就憑著這兩樣東西,江桂蘭拖著自己帶來的產品幾乎走遍了上海、北京、天津的所有外貿公司。
對于一個農家女的到來,許多公司職員顯示出了驚異和佩服的神色。盡管這樣的推銷生涯并沒有帶來太多的定單(第一年利潤為8萬元),但它還是慢慢地改變了江桂蘭的公司。一方面,產品生產的重點逐步從漁需產品轉到了銷售市場更廣的衣架、衣夾等生活產品上,另一方面,公司在穩步發展以后決定擺脫外貿公司的“掣肘”,建立起自己的外銷渠道。
1995年,江桂蘭決定參加當年的春季廣交會,直接找老外談生意。
作為中國最火爆的商品交易會,當時的廣交會可以說是一票難求,對江桂蘭這樣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廠更是難上加難。為了找到一個落腳的攤位,江桂蘭拖著自己的產品一個鋪子一個鋪子地問過去。兩天之后,一名攤主終于被她說動,把“寸土寸金”的1/6個攤位以4萬元賣給了江桂蘭。正是在這個不足1.5平方米、擠得人都轉不開身的小小攤位上,江桂蘭談成了兩筆生意。一個是歐洲的客戶,一個是香港的客戶。這兩筆生意不僅一次性讓她賺回了到廣東參展的全部費用,而且直接把她的產品推向了廣闊的國外市場。
在美國,林立的肯德基快餐店每天消費著大量的塑料刀叉、包裝盒、餐巾紙和吸管。這些顧客不知道的是,他們使用的不少產品來自于中國一個不大知名的濱海小城?浙江省溫嶺市松門鎮。還可能讓他們多少感到意外的是,肯德基在中國的這家唯一指定供應商、臺州富嶺塑膠有限公司的當家人,是一位講一口流利英語的農家女。
1991年3月,28歲的江桂蘭借來20萬元的高利貸辦起自己的塑料廠時,不僅是別人、就連她自己對以后的生活也沒有底。她的條件并不優越:父母都是松門本地的農民,沒資金沒技術沒關系;自己已經結婚6年了,還拉扯著一個6歲的孩子。唯一讓她感到高興的是:命運開始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定義她此前的身份并不容易。1981年高中畢業以后,江桂蘭先后當過裁縫、推銷過糖酒煙、做過會計、開過車,10年間換了四五樣工作。到上世紀90年代初,她所供職的松門一家企業效益滑坡,以至到了半年發一次工資都難保證的地步。這讓夫妻雙雙在這里工作的江桂蘭一家陷入了困境。
江桂蘭回憶說,眼下的困境推著她作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自己創業。
買了3臺注塑機,招了七八個人,這就是江桂蘭的全部創業家當。與附近的同業一樣,他們生產的是冰盒等一些漁需產品。因為附近的市場早已被“瓜分”完畢,她把目光轉向了大城市?只身往來上海、北京、天津、廣東等地尋找商機。最初的幾年她這個廠長其實就是推銷員。一次出去就是好幾個月,住最便宜的旅館,吃最便宜的飯菜,能省的都省了,但有兩樣東西是一落腳就要買的,那就是當地的郵政黃頁和地圖冊。就憑著這兩樣東西,江桂蘭拖著自己帶來的產品幾乎走遍了上海、北京、天津的所有外貿公司。
對于一個農家女的到來,許多公司職員顯示出了驚異和佩服的神色。盡管這樣的推銷生涯并沒有帶來太多的定單(第一年利潤為8萬元),但它還是慢慢地改變了江桂蘭的公司。一方面,產品生產的重點逐步從漁需產品轉到了銷售市場更廣的衣架、衣夾等生活產品上,另一方面,公司在穩步發展以后決定擺脫外貿公司的“掣肘”,建立起自己的外銷渠道。
1995年,江桂蘭決定參加當年的春季廣交會,直接找老外談生意。
作為中國最火爆的商品交易會,當時的廣交會可以說是一票難求,對江桂蘭這樣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廠更是難上加難。為了找到一個落腳的攤位,江桂蘭拖著自己的產品一個鋪子一個鋪子地問過去。兩天之后,一名攤主終于被她說動,把“寸土寸金”的1/6個攤位以4萬元賣給了江桂蘭。正是在這個不足1.5平方米、擠得人都轉不開身的小小攤位上,江桂蘭談成了兩筆生意。一個是歐洲的客戶,一個是香港的客戶。這兩筆生意不僅一次性讓她賺回了到廣東參展的全部費用,而且直接把她的產品推向了廣闊的國外市場。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鞋企通路“A管理模式”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