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正“流行”失業病
| 失業是種流行病,正在歐洲“流行”。 面對歐洲整體增長速度減緩,失業率居高不下的事實,歐洲國家紛紛開始采取措施解決這一狀況。但無論強制增加工作時間,還是鼓勵工人提早退休,有關政策一提出就遭到反對。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部分歐洲國家削減了工作時間。德國將每周工作時間從40小時降為38小時,英國從40小時降為37小時,丹麥從39小時減少到37小時,法國從40小時減少到35小時。然而今天,當歐洲人遭到高失業率和停滯不前的生活水平困擾,他們不得不工作更長一點,以適應全球化。 法國出臺政策,允許雇主增加工作時間及薪酬、廢除每周35小時工作制,標志著數十年的減少工作時間趨勢出現逆轉。德國最新的工資協議同樣允許延長工作時間,但是德國沒有規定相應地提高報酬。 德國西門子、大眾汽車等公司“正告”員工,如果不同意延長工作時間,等待工人的,只有“減員增效”。工會不得不同意延長工作時間。而對延長的工作時間,企業不再付給額外報酬。決定一出,立即遭到工人暴風雨般的抗議。 法國財長蒂埃里·布雷東表示:“我們需要工作更長時間維持現在的經濟狀態,我們必須增加工時來創造經濟增長。”法國勞工部公布一項研究報告,稱35小時工作制在1998至2002年為法國創造了35萬個就業崗位。但去年法國議會委員會的一份報告卻指出,35小時工作制使法國經濟每年損失130億美元。這一結果,令人對35小時工作制的實際效用產生懷疑。 過去20年中,歐洲整體增長速度減緩,失業率居高不下。在法國,設立35小時工作制的初衷是為了提高就業,但如今,法國政界不得不承認,依靠縮短工時無法真正增加就業機會。部分雇主為了達到收支平衡,停止給員工加薪。法國財長布雷東表示:“(縮短工時)本意是擴大就業,結果卻降低了工資。” 目前,丹麥政府規定,無業年輕人不能拒絕工作機會,否則將受到適當懲罰。這一政策目前在歐洲流行起來,逐漸得到各國政府認可。 對歐洲人來說,二戰后發展起來的勞動市場政策和工作觀念已經舉步不前,如今也許不得不試圖改變。 |
- 上一篇:未來五年成都五類人才吃香
- 下一篇:2024年度中國皮革行業十佳設計師揭曉










